第6章 玉暖定鸳盟 第2页
应着,一边让开身。
门厅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透着一股子老北京讲究人家的底蕴。
一个系着碎花围裙、面容温婉柔和的中年妇人闻声从里间快步走出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眼神慈爱:“这就是小玥吧?快进来!路上累不累?”是张妈妈。
她声音不高,带着南方口音的软糯,听在耳里格外熨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姨好。
”我连忙把带来的礼物递过去,“一点心意。
” “哎哟,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太见外了!”张妈妈嗔怪着,却还是笑容满面地接了过去,目光柔和地在我脸上流连,“快进来坐!老张,别杵门口挡着道儿!” 张爸爸哈哈笑着,引着我们往里走。
客厅是典型的中式风格,红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挂着几幅装裱雅致的水墨画,博古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瓷器和小摆件,显得古朴雅致又不失生活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饭菜香气。
刚落座,张妈妈就端上了热茶和切好的水果。
“小玥,别拘束,就当自己家。
”她挨着我坐下,拉过我的手,轻轻拍了拍。
那手掌温暖而柔软,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瞬间缓解了我紧绷的神经。
张爸爸坐在对面的红木圈椅上,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目光带着审视,却又含着笑意地落在我脸上:“听九南说,你是学曲艺的?在德云社后台实习过?” “嗯,叔叔,我是学曲艺表演的,之前在后台做行政实习。
”我赶紧坐直身体回答。
“好!这个好!”张爸爸眼睛一亮,嗓门也大了些,“咱们家啊,几辈子都跟这玩意儿打交道!他爷爷当年在园子里……”他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讲起张家与曲艺的渊源,说到兴奋处,还用手比划着。
张妈妈在一旁温柔地笑着,偶尔轻声提醒他别光顾着说,让客人喝茶。
张九南安静地坐在我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手里也端着茶杯,目光却一直落在我身上。
他很少插话,只是在我被张爸爸问及学校生活或实习细节时,才会适时地补充一两句,沉稳而精准。
每当这时,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会极其自然地、轻轻碰触一下我的手背,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和支撑。
“小玥啊,”张爸爸讲完了家族轶事,话锋一转,眼神里多了几分考较的意味,但依旧是善意的,“你在后台,听他们那些个段子、唱词儿,感觉怎么样?现在的年轻人,还爱听这些老玩意儿吗?” 这问题带着点行家的试探。
我定了定神,认真回答:“叔叔,我觉得传统曲艺的魅力是永恒的。
它扎根在市井生活里,有烟火气,有智慧,包袱抖得巧,唱词写得美。
虽然时代在变,但好的东西,就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后台的师哥们,像孟哥、九良哥他们,也都在努力创新,让老段子焕发新生命,我觉得只要路子对,年轻人一样会喜欢。
”我尽量说得诚恳,也提到了孟鹤堂和周九良这些他熟悉的名字。
张爸爸听着,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不住地点头:“嗯,说得好!有见识!不盲从,也不守旧!是这个理儿!”他显然很满意这个回答。
张妈妈也笑着点头:“这孩子,说话真稳重。
九南啊,”她看向儿子,眼神温柔,“你有福气。
” 张九南嘴角微扬,没说话,只是放在膝盖上的手,又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背。
这一次,带着更清晰的暖意。
气氛越来越融洽。
张妈妈起身去厨房张罗最后的饭菜,张爸爸则兴致勃勃地起身,走向靠墙的一个玻璃展柜。
“小玥,你来看看这个。
”他招呼我。
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副御子板。
枣红色的竹板被打磨得温润如玉,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泽,一看就是被主人摩挲了无数遍的心爱之物。
“这可是我当年在园子里吃饭的家伙什儿!”张爸爸的语气带着自豪和怀念,小心翼翼地从展柜里取出那副御子板,递到我面前,“几十年了,音儿还是那么脆亮!你听听!” 他手腕一抖,两片竹板在他指间灵巧地翻飞、碰撞。
“嗒!嗒嗒嗒!嗒嗒——嗒!” 清脆、利落、节奏分明的击打声瞬间在客厅里响起,带着一种穿越时光的韵律感。
那声音干净利落,快慢有致,每一个“板眼”都清晰分明,一听就是浸淫多年的手上功夫。
简单的几下击打,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
我屏息听着,眼睛不由自主地亮了起来。
这板儿,打得真地道!是那种浸到骨子里的功夫! 张爸爸看我听得专注,眼中笑意更盛,手腕一翻,将一副御子板递到我面前,带着鼓励:“来,小玥,试试?”
门厅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利落,透着一股子老北京讲究人家的底蕴。
一个系着碎花围裙、面容温婉柔和的中年妇人闻声从里间快步走出来,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眼神慈爱:“这就是小玥吧?快进来!路上累不累?”是张妈妈。
她声音不高,带着南方口音的软糯,听在耳里格外熨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阿姨好。
”我连忙把带来的礼物递过去,“一点心意。
” “哎哟,来就来了,还带什么东西!太见外了!”张妈妈嗔怪着,却还是笑容满面地接了过去,目光柔和地在我脸上流连,“快进来坐!老张,别杵门口挡着道儿!” 张爸爸哈哈笑着,引着我们往里走。
客厅是典型的中式风格,红木家具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挂着几幅装裱雅致的水墨画,博古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一些瓷器和小摆件,显得古朴雅致又不失生活气息。
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饭菜香气。
刚落座,张妈妈就端上了热茶和切好的水果。
“小玥,别拘束,就当自己家。
”她挨着我坐下,拉过我的手,轻轻拍了拍。
那手掌温暖而柔软,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瞬间缓解了我紧绷的神经。
张爸爸坐在对面的红木圈椅上,端起茶杯吹了吹浮沫,目光带着审视,却又含着笑意地落在我脸上:“听九南说,你是学曲艺的?在德云社后台实习过?” “嗯,叔叔,我是学曲艺表演的,之前在后台做行政实习。
”我赶紧坐直身体回答。
“好!这个好!”张爸爸眼睛一亮,嗓门也大了些,“咱们家啊,几辈子都跟这玩意儿打交道!他爷爷当年在园子里……”他打开了话匣子,兴致勃勃地讲起张家与曲艺的渊源,说到兴奋处,还用手比划着。
张妈妈在一旁温柔地笑着,偶尔轻声提醒他别光顾着说,让客人喝茶。
张九南安静地坐在我旁边的单人沙发上,手里也端着茶杯,目光却一直落在我身上。
他很少插话,只是在我被张爸爸问及学校生活或实习细节时,才会适时地补充一两句,沉稳而精准。
每当这时,他放在膝盖上的手,会极其自然地、轻轻碰触一下我的手背,像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和支撑。
“小玥啊,”张爸爸讲完了家族轶事,话锋一转,眼神里多了几分考较的意味,但依旧是善意的,“你在后台,听他们那些个段子、唱词儿,感觉怎么样?现在的年轻人,还爱听这些老玩意儿吗?” 这问题带着点行家的试探。
我定了定神,认真回答:“叔叔,我觉得传统曲艺的魅力是永恒的。
它扎根在市井生活里,有烟火气,有智慧,包袱抖得巧,唱词写得美。
虽然时代在变,但好的东西,就像陈年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后台的师哥们,像孟哥、九良哥他们,也都在努力创新,让老段子焕发新生命,我觉得只要路子对,年轻人一样会喜欢。
”我尽量说得诚恳,也提到了孟鹤堂和周九良这些他熟悉的名字。
张爸爸听着,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深,不住地点头:“嗯,说得好!有见识!不盲从,也不守旧!是这个理儿!”他显然很满意这个回答。
张妈妈也笑着点头:“这孩子,说话真稳重。
九南啊,”她看向儿子,眼神温柔,“你有福气。
” 张九南嘴角微扬,没说话,只是放在膝盖上的手,又轻轻碰了碰我的手背。
这一次,带着更清晰的暖意。
气氛越来越融洽。
张妈妈起身去厨房张罗最后的饭菜,张爸爸则兴致勃勃地起身,走向靠墙的一个玻璃展柜。
“小玥,你来看看这个。
”他招呼我。
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一副御子板。
枣红色的竹板被打磨得温润如玉,边缘泛着柔和的光泽,一看就是被主人摩挲了无数遍的心爱之物。
“这可是我当年在园子里吃饭的家伙什儿!”张爸爸的语气带着自豪和怀念,小心翼翼地从展柜里取出那副御子板,递到我面前,“几十年了,音儿还是那么脆亮!你听听!” 他手腕一抖,两片竹板在他指间灵巧地翻飞、碰撞。
“嗒!嗒嗒嗒!嗒嗒——嗒!” 清脆、利落、节奏分明的击打声瞬间在客厅里响起,带着一种穿越时光的韵律感。
那声音干净利落,快慢有致,每一个“板眼”都清晰分明,一听就是浸淫多年的手上功夫。
简单的几下击打,却蕴含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和生命力。
我屏息听着,眼睛不由自主地亮了起来。
这板儿,打得真地道!是那种浸到骨子里的功夫! 张爸爸看我听得专注,眼中笑意更盛,手腕一翻,将一副御子板递到我面前,带着鼓励:“来,小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