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夜浦寻痕踏梦行 第2页
海关钟楼前,中年男子独自倚着栏杆,手中握着半阙残词,背景里的灯光比《夜浦寻诗图》暗了许多,却在江面映出细碎的金鳞。
“这些画稿的时间跨度从1946年到1962年,”沈砚冰轻声道,“画中人物从双影到单影,题跋里的诗句也从‘客醉眸间绮梦融’变成‘江风拂梦绕回廊’。
去年在苏州园林遇见您时,我就觉得你眼中的神色,与画中晚年的明轩先生极为相似。
” 江风忽然转急,将画稿边缘吹得簌簌作响。
煜明望着画中1962年的外滩,中年男子鬓角已染霜色,却仍穿着与《夜浦寻诗图》中相同的月白长衫,脚下的花岗岩步道上,隐约刻着“煜明”二字——那是明轩在他三十岁生日时,特意请石匠刻在工作室门前的。
“我们去乘船吧。
”沈砚冰忽然提议,指了指不远处的十六铺码头,“画稿里多次提到浦江夜游,或许在江面上,能找到更多故事。
” 渡轮的铁锚掀起浪花时,外滩的建筑群正化作流动的光影长卷。
煜明站在甲板上,看沈砚冰从纸袋里取出影印的诗稿,纸页上《沪上夜华》的墨迹在夜风中舒展:“夜幕垂临沪水滨,华光璀璨映星辰。
” “明轩先生当年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时,”沈砚冰的声音混着轮机声传来,“常与这位女画家若雪在黄浦江边吟诗作画。
后来时局变迁,两人被迫分隔,若雪先生终身未嫁,将所有的回忆都封存在这些画稿里。
直到三年前,她的后人将遗物捐给文史馆,我们才发现这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船行至江心时,东方明珠的灯光恰好掠过甲板。
煜明忽然想起明轩临终前的呓语:“阿煜,若雪画的外滩灯影,其实是我们没写完的词牌……”那时他不懂,此刻望着江面上随波起伏的游船灯火,忽然明白那些被岁月沉淀的默契,原来都藏在明轩每一笔勾勒的灯影里。
“看那边!”沈砚冰忽然指着右舷,“是十六铺的老码头,画稿里《外滩夜影》的场景就是在这里取景。
”暮色中的码头建筑带着岁月的包浆,灯光勾勒出的轮廓与画中如出一辙,只是当年的小火轮早已换成了现代化的游轮。
煜明翻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游走:“暮霭轻笼浦水旁,外滩熠熠绽华光。
”这是他今早修改的第三稿,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明白明轩为何总在画中强调灯影与江风的互动——那些跃动的光斑,原是知己间未说尽的千言万语。
渡轮在江湾处转弯,浦东的摩天大楼群扑面而来。
环球金融中心的尖顶刺破夜空,金茂大厦的塔尖闪烁着温润的光,与浦西的老建筑遥相呼应。
沈砚冰指着对岸:“你看那片灯光,像不像画稿里‘琼楼熠熠流虹彩,珠塔巍巍耸绛云’的现代演绎?” 夜风带来远处的乐声,不知哪家餐厅正飘出《夜上海》的旋律。
煜明忽然想起明轩交给他的木匣,里面除了青田石章,还有张泛黄的船票,日期正是1949年5月19日,目的地是香港——那是明轩原定与若雪离开的日子,却因若雪突然患病而作罢。
“沈小姐,”煜明望着江面倒映的万家灯火,“这些画稿里的诗,后来都收录在《云麓词钞》里吗?”他记得自己整理明轩遗物时,曾
“这些画稿的时间跨度从1946年到1962年,”沈砚冰轻声道,“画中人物从双影到单影,题跋里的诗句也从‘客醉眸间绮梦融’变成‘江风拂梦绕回廊’。
去年在苏州园林遇见您时,我就觉得你眼中的神色,与画中晚年的明轩先生极为相似。
” 江风忽然转急,将画稿边缘吹得簌簌作响。
煜明望着画中1962年的外滩,中年男子鬓角已染霜色,却仍穿着与《夜浦寻诗图》中相同的月白长衫,脚下的花岗岩步道上,隐约刻着“煜明”二字——那是明轩在他三十岁生日时,特意请石匠刻在工作室门前的。
“我们去乘船吧。
”沈砚冰忽然提议,指了指不远处的十六铺码头,“画稿里多次提到浦江夜游,或许在江面上,能找到更多故事。
” 渡轮的铁锚掀起浪花时,外滩的建筑群正化作流动的光影长卷。
煜明站在甲板上,看沈砚冰从纸袋里取出影印的诗稿,纸页上《沪上夜华》的墨迹在夜风中舒展:“夜幕垂临沪水滨,华光璀璨映星辰。
” “明轩先生当年在圣约翰大学任教时,”沈砚冰的声音混着轮机声传来,“常与这位女画家若雪在黄浦江边吟诗作画。
后来时局变迁,两人被迫分隔,若雪先生终身未嫁,将所有的回忆都封存在这些画稿里。
直到三年前,她的后人将遗物捐给文史馆,我们才发现这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船行至江心时,东方明珠的灯光恰好掠过甲板。
煜明忽然想起明轩临终前的呓语:“阿煜,若雪画的外滩灯影,其实是我们没写完的词牌……”那时他不懂,此刻望着江面上随波起伏的游船灯火,忽然明白那些被岁月沉淀的默契,原来都藏在明轩每一笔勾勒的灯影里。
“看那边!”沈砚冰忽然指着右舷,“是十六铺的老码头,画稿里《外滩夜影》的场景就是在这里取景。
”暮色中的码头建筑带着岁月的包浆,灯光勾勒出的轮廓与画中如出一辙,只是当年的小火轮早已换成了现代化的游轮。
煜明翻开随身带着的笔记本,笔尖在纸上游走:“暮霭轻笼浦水旁,外滩熠熠绽华光。
”这是他今早修改的第三稿,此刻看着眼前的景象,忽然明白明轩为何总在画中强调灯影与江风的互动——那些跃动的光斑,原是知己间未说尽的千言万语。
渡轮在江湾处转弯,浦东的摩天大楼群扑面而来。
环球金融中心的尖顶刺破夜空,金茂大厦的塔尖闪烁着温润的光,与浦西的老建筑遥相呼应。
沈砚冰指着对岸:“你看那片灯光,像不像画稿里‘琼楼熠熠流虹彩,珠塔巍巍耸绛云’的现代演绎?” 夜风带来远处的乐声,不知哪家餐厅正飘出《夜上海》的旋律。
煜明忽然想起明轩交给他的木匣,里面除了青田石章,还有张泛黄的船票,日期正是1949年5月19日,目的地是香港——那是明轩原定与若雪离开的日子,却因若雪突然患病而作罢。
“沈小姐,”煜明望着江面倒映的万家灯火,“这些画稿里的诗,后来都收录在《云麓词钞》里吗?”他记得自己整理明轩遗物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