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手艺复活 第3页
地比划着,"织锦缎时往左扳,织粗布时往右。
" 龙安心如遭雷击。
这不正是他想在绣花绷架上实现的功能吗?父亲早在二十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他颤抖着拆下那个枫叶机关,金属表面刻着极小的汉字:"龙青云仿诸葛匠制"。
"我得去找杨阿公。
"龙安心攥着机关站起来,"他应该知道这个。
" 吴晓梅匆匆包了几块糍粑塞给他:"山后雨路滑。
" 去杨阿公家的路上要穿过一片油茶林。
春雨过后的山路泥泞不堪,龙安心几次滑倒,裤管溅满泥浆。
经过溪边时,他看见几个苗族妇女正在用木槌捶打布料,古老的《捶布歌》在山水间回荡: "白布要捶三百下啊, 蓝布要捶九百下, 给姑娘做嫁衣的布哟, 要捶到月亮爬上枫树杈......" 龙安心驻足聆听,突然意识到调子的起伏与织机的节奏惊人地相似。
或许父亲当年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才造出那个神奇的调节机关。
杨阿公的吊脚楼比寨子里其他房子都要低矮,屋檐下挂着一排形状古怪的木器。
龙安心刚踏上晒台,就闻到浓烈的桐油味。
九十岁的老人正在给一个新做的纺车上油,佝偻的背影像棵老茶树。
"青云的崽?"杨阿公头也不抬,"工具找到了?" 龙安心惊讶于老人的预知能力,恭敬地递上那个枫叶机关。
杨阿公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他放下油刷,从床底下拖出个铁皮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年我们三个一起琢磨的。
"老人打开箱子,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种金属零件,"银匠打铁,青云设计,我出木头。
" 龙安心这才知道,父亲不仅与苗族工匠合作,还改良了许多传统工具。
那个枫叶机关原本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里控制转向的部件,被父亲缩小后用在织机上。
"青云说过,好手艺要像溪水,"杨阿公用长满老茧的拇指摩挲着机关,"该拐弯时拐弯,该跳崖时跳崖。
" 正午的阳光透过杉木皮的屋顶,在老人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龙安心看着他将桐油和石灰调成腻子,仔细填补绷架上的裂缝。
那双手虽然颤抖,但每一下涂抹都精准无比。
"苗绣讲究个圆润,"杨阿公边说边打磨,"你这些棱角要磨掉。
"他递给龙安心一块麂皮,"用这个沾茶油擦,擦到木头哭出声。
" 回程时,龙安心绕道去了趟废弃的碾米房。
那里堆着早年拆老屋剩下的木料,他想找块适合做雕花的硬木。
在霉味刺鼻的角落里,他发现半截红椿木,纹理细密如发丝——正是父亲笔记里记载的雕刻上品。
当夕阳将吊脚楼的影子拉得老长时,龙安心已经完成了三个改良版绷架。
第一个严格按照父亲的设计,第二个加入杨阿公建议的弧度,第三个则是他自己构思的可折叠款式。
他正用茶油擦拭最后一个绷架,门外传来银饰的脆响。
吴晓梅带着五个苗族姑娘鱼贯而入,每人怀里都抱着绣片。
最年长的阿蕾嫂直接走到工作台前,把绷架翻来覆去地检查。
"汉人的架子太硬。
"她说着龙安心听不懂的苗语,吴晓梅连忙翻译:"她说苗绣要软中带硬,像......像蜻蜓的翅膀。
" 龙安心想起父亲工具箱里那卷《齐民要术》的抄本,上面记载着"刚柔相济"的道理。
他拿出红椿木边角料,现场削制了一组弧形撑杆。
"试试这个。
" 阿蕾嫂将信将疑地把绣片绷上去,手腕突然灵巧地一转——绣花针在绷紧的布料上划出流畅的弧线,那是传统膝架无法做到的针法。
围观的姑娘们发出惊叹,七嘴八舌地提出改进意见:这里要加个凹槽,那里需要磨圆...... 吴晓梅的眼睛在油灯下亮得惊人。
她悄悄拉住龙安心的袖口:"她们从不对汉人的东西这样。
" 夜深人散后,龙安心继续完善设计。
吴晓梅没有离开,而是坐在火塘边绣那只未完成的蝴蝶。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却出奇地舒适。
直到油灯第三次爆灯花,吴晓梅才轻声问: "你为什么要回来?" 龙安心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划出长长的一道。
他想起广州城中村永远晒不到太阳的出租屋,想起包工头跑路后三个月的苦苦追讨,想起前女友分手电话里的麻将声。
"大概因为......"他慢慢修掉那道失误的刻痕,"这里的木头会哭出声?" 吴晓梅突然笑出声来,银铃般的笑声惊醒了屋檐下的燕子。
龙安心第一次发现她笑的时候右脸颊有个酒窝,像盛着月光。
"给你看个东西。
"吴晓梅从腰间解下个绣花囊,倒出几枚精巧的铜质齿轮,"从织机上拆下来的。
我十岁那年,织机散了架,阿妈要烧掉它,我偷偷藏了这些。
" 龙安心接过齿轮,在灯下仔细查看。
每个齿尖都刻着细小的编号,组合起来正是父亲常用的"天地玄黄"标记。
他胸口发胀,想起工具箱底层那本发黄的《千字文》。
"我阿爸说,"吴晓梅用银针拨弄着灯芯,"龙师傅做的东西有灵性。
那年寨子失火,唯独他修的鼓楼没塌。
" 灯花又爆了一下,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两人脸上。
龙安心鬼使神差地拿起块木料,就着灯光雕刻起来。
吴晓梅也不问,只是静静地绣她的蝴蝶。
当月亮移到枫树梢时,龙安心放下刻刀,吹去木屑——一个拇指大的吴晓梅侧脸雕像出现在掌心,发丝间的银饰都清晰可辨。
"换礼物。
"他把雕像放在绣花囊旁边。
吴晓梅耳尖通红,解下胸前的"鱼跃龙门"胸针推过来:"苗家规矩,送礼要成双。
"她顿了顿,声音细如蚊蚋:"鲤鱼跳龙门,是说......是说好男儿不怕出身低。
" 龙安心捏着胸针,银质的鱼鳞刮过指腹。
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要在这深山苗寨留下那么多作品——有些价值,只能在特定的土壤里生长。
后半夜下起了细雨。
龙安心坚持送吴晓梅回家,两人共撑一把桐油伞。
经过寨心的老枫树时,吴晓梅突然指向树干:"看。
" 借着月光,龙安心看见树皮上刻着幅已经随着树木生长而变形的图案:左边是汉族的福字纹,右边是苗族的太阳纹,中间用云纹相连。
刻痕已经模糊,但落款依然可辨——"龙青云甲辰年刻"。
"阿爸说,这是龙师傅给寨子的承诺。
"吴晓梅的声音混在雨声里,"说要让汉苗手艺像夫妻藤一样缠着长。
" 雨越下越大,冲刷着老枫树粗糙的树皮。
那些刻在时光里的纹样,在雨水浸润下似乎又清晰起来。
龙安心摸到兜里的胸针,银鱼冰冷的身体正在掌心慢慢变暖。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 龙安心如遭雷击。
这不正是他想在绣花绷架上实现的功能吗?父亲早在二十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难题!他颤抖着拆下那个枫叶机关,金属表面刻着极小的汉字:"龙青云仿诸葛匠制"。
"我得去找杨阿公。
"龙安心攥着机关站起来,"他应该知道这个。
" 吴晓梅匆匆包了几块糍粑塞给他:"山后雨路滑。
" 去杨阿公家的路上要穿过一片油茶林。
春雨过后的山路泥泞不堪,龙安心几次滑倒,裤管溅满泥浆。
经过溪边时,他看见几个苗族妇女正在用木槌捶打布料,古老的《捶布歌》在山水间回荡: "白布要捶三百下啊, 蓝布要捶九百下, 给姑娘做嫁衣的布哟, 要捶到月亮爬上枫树杈......" 龙安心驻足聆听,突然意识到调子的起伏与织机的节奏惊人地相似。
或许父亲当年就是听着这样的歌谣,才造出那个神奇的调节机关。
杨阿公的吊脚楼比寨子里其他房子都要低矮,屋檐下挂着一排形状古怪的木器。
龙安心刚踏上晒台,就闻到浓烈的桐油味。
九十岁的老人正在给一个新做的纺车上油,佝偻的背影像棵老茶树。
"青云的崽?"杨阿公头也不抬,"工具找到了?" 龙安心惊讶于老人的预知能力,恭敬地递上那个枫叶机关。
杨阿公浑浊的眼睛突然亮起来,他放下油刷,从床底下拖出个铁皮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年我们三个一起琢磨的。
"老人打开箱子,里面整齐码放着各种金属零件,"银匠打铁,青云设计,我出木头。
" 龙安心这才知道,父亲不仅与苗族工匠合作,还改良了许多传统工具。
那个枫叶机关原本是诸葛亮的木牛流马里控制转向的部件,被父亲缩小后用在织机上。
"青云说过,好手艺要像溪水,"杨阿公用长满老茧的拇指摩挲着机关,"该拐弯时拐弯,该跳崖时跳崖。
" 正午的阳光透过杉木皮的屋顶,在老人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龙安心看着他将桐油和石灰调成腻子,仔细填补绷架上的裂缝。
那双手虽然颤抖,但每一下涂抹都精准无比。
"苗绣讲究个圆润,"杨阿公边说边打磨,"你这些棱角要磨掉。
"他递给龙安心一块麂皮,"用这个沾茶油擦,擦到木头哭出声。
" 回程时,龙安心绕道去了趟废弃的碾米房。
那里堆着早年拆老屋剩下的木料,他想找块适合做雕花的硬木。
在霉味刺鼻的角落里,他发现半截红椿木,纹理细密如发丝——正是父亲笔记里记载的雕刻上品。
当夕阳将吊脚楼的影子拉得老长时,龙安心已经完成了三个改良版绷架。
第一个严格按照父亲的设计,第二个加入杨阿公建议的弧度,第三个则是他自己构思的可折叠款式。
他正用茶油擦拭最后一个绷架,门外传来银饰的脆响。
吴晓梅带着五个苗族姑娘鱼贯而入,每人怀里都抱着绣片。
最年长的阿蕾嫂直接走到工作台前,把绷架翻来覆去地检查。
"汉人的架子太硬。
"她说着龙安心听不懂的苗语,吴晓梅连忙翻译:"她说苗绣要软中带硬,像......像蜻蜓的翅膀。
" 龙安心想起父亲工具箱里那卷《齐民要术》的抄本,上面记载着"刚柔相济"的道理。
他拿出红椿木边角料,现场削制了一组弧形撑杆。
"试试这个。
" 阿蕾嫂将信将疑地把绣片绷上去,手腕突然灵巧地一转——绣花针在绷紧的布料上划出流畅的弧线,那是传统膝架无法做到的针法。
围观的姑娘们发出惊叹,七嘴八舌地提出改进意见:这里要加个凹槽,那里需要磨圆...... 吴晓梅的眼睛在油灯下亮得惊人。
她悄悄拉住龙安心的袖口:"她们从不对汉人的东西这样。
" 夜深人散后,龙安心继续完善设计。
吴晓梅没有离开,而是坐在火塘边绣那只未完成的蝴蝶。
沉默在两人之间蔓延,却出奇地舒适。
直到油灯第三次爆灯花,吴晓梅才轻声问: "你为什么要回来?" 龙安心手中的刻刀在木头上划出长长的一道。
他想起广州城中村永远晒不到太阳的出租屋,想起包工头跑路后三个月的苦苦追讨,想起前女友分手电话里的麻将声。
"大概因为......"他慢慢修掉那道失误的刻痕,"这里的木头会哭出声?" 吴晓梅突然笑出声来,银铃般的笑声惊醒了屋檐下的燕子。
龙安心第一次发现她笑的时候右脸颊有个酒窝,像盛着月光。
"给你看个东西。
"吴晓梅从腰间解下个绣花囊,倒出几枚精巧的铜质齿轮,"从织机上拆下来的。
我十岁那年,织机散了架,阿妈要烧掉它,我偷偷藏了这些。
" 龙安心接过齿轮,在灯下仔细查看。
每个齿尖都刻着细小的编号,组合起来正是父亲常用的"天地玄黄"标记。
他胸口发胀,想起工具箱底层那本发黄的《千字文》。
"我阿爸说,"吴晓梅用银针拨弄着灯芯,"龙师傅做的东西有灵性。
那年寨子失火,唯独他修的鼓楼没塌。
" 灯花又爆了一下,火光忽明忽暗地映在两人脸上。
龙安心鬼使神差地拿起块木料,就着灯光雕刻起来。
吴晓梅也不问,只是静静地绣她的蝴蝶。
当月亮移到枫树梢时,龙安心放下刻刀,吹去木屑——一个拇指大的吴晓梅侧脸雕像出现在掌心,发丝间的银饰都清晰可辨。
"换礼物。
"他把雕像放在绣花囊旁边。
吴晓梅耳尖通红,解下胸前的"鱼跃龙门"胸针推过来:"苗家规矩,送礼要成双。
"她顿了顿,声音细如蚊蚋:"鲤鱼跳龙门,是说......是说好男儿不怕出身低。
" 龙安心捏着胸针,银质的鱼鳞刮过指腹。
他突然明白父亲当年为何要在这深山苗寨留下那么多作品——有些价值,只能在特定的土壤里生长。
后半夜下起了细雨。
龙安心坚持送吴晓梅回家,两人共撑一把桐油伞。
经过寨心的老枫树时,吴晓梅突然指向树干:"看。
" 借着月光,龙安心看见树皮上刻着幅已经随着树木生长而变形的图案:左边是汉族的福字纹,右边是苗族的太阳纹,中间用云纹相连。
刻痕已经模糊,但落款依然可辨——"龙青云甲辰年刻"。
"阿爸说,这是龙师傅给寨子的承诺。
"吴晓梅的声音混在雨声里,"说要让汉苗手艺像夫妻藤一样缠着长。
" 雨越下越大,冲刷着老枫树粗糙的树皮。
那些刻在时光里的纹样,在雨水浸润下似乎又清晰起来。
龙安心摸到兜里的胸针,银鱼冰冷的身体正在掌心慢慢变暖。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