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手艺复活 第2页
沙沙的响声。
"明天我去找杨阿公要些桐油。
"龙安心盘算着,"再打磨一遍......" 吴晓梅突然停住脚步,火光照亮前方小路上一团黑影。
那黑影动了动,露出张皱纹纵横的脸——是寨里最年长的务婆。
"半夜还折腾。
"老人用苗语嘟囔着,昏黄的眼睛却盯着龙安心手里的绷架,"龙家的手艺又活过来了?" 龙安心不知如何回答,吴晓梅已经上前搀住老人:"阿婆,他做的这个能帮我们绣得更快呢。
" 务婆哼了一声,枯枝般的手指摸了摸绷架上的山茶花:"汉人的花样。
"她转向龙安心,突然用生硬的汉语说:"你阿爸的工具,要传下去。
" 回到老屋,龙安心在油灯下继续改良设计。
父亲的工具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那些汉族纹样仿佛在讲述某个他不曾了解的故事。
后半夜下起小雨,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像无数细小的锤子在敲击木钉。
有人轻轻敲门。
龙安心拉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吴晓梅站在雨里,怀里抱着个陶罐,发梢滴着水。
"酸汤。
"她把陶罐塞过来,又取出个小布包,"药换一下。
" 龙安心这才发现包扎的布条已经被血浸透。
吴晓梅不由分说地拉过他的手,解开布条。
伤口在灯光下泛着不祥的紫色。
"感染了。
"她皱眉,从布包里取出片新鲜的草药嚼碎,敷在伤口上。
这次的药凉丝丝的,疼痛立刻减轻不少。
龙安心注意到她手指上密密麻麻的针眼:"你天天绣到这么晚?" 吴晓梅低头给他包扎:"订单要赶。
"她顿了顿,"县里旅游公司订的五十个绣花钱包,每个给十五块。
" 龙安心心头一震。
今天他们在市场看到,同样的钱包在旅游区卖一百二。
他想起父亲工具上那些精美的汉族纹样,突然有了主意。
"晓梅,你说如果......"他拿起绷架,"我们把苗绣和汉族的木艺结合起来......" 吴晓梅歪头看他,火光在她瞳孔里跳动:"比如?" "比如用这种木框做绣品装裱,刻上苗汉融合的纹样。
"龙安心越说越兴奋,"再配上务婆的古歌故事......" 吴晓梅眼睛亮了起来:"像博物馆里那样?" 雨声渐密,他们头碰头地讨论到油灯将尽。
龙安心用炭笔画了十几张草图,吴晓梅不时纠正他画错的苗纹。
不知不觉,吴晓梅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靠在墙边睡着了,银项圈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龙安心轻手轻脚地取下自己的外套给她披上。
他拿起最小的刻刀,在绷架不起眼的角落刻了只小小的蝴蝶——这是他第一次成功雕刻出完整的图案。
天蒙蒙亮时,吴晓梅突然惊醒,发现身上披着的外套和桌上完工的绷架。
绷架边缘多了圈精致的纹样——左侧是汉族的缠枝莲,右侧是苗族的蝴蝶纹,中间以云纹过渡。
她伸手抚摸那些纹路,触感光滑得不可思议。
龙安心蜷在工具堆里睡着了,手里还握着刻刀。
吴晓梅轻轻抽出刻刀,发现他右手拇指上又添了新伤。
她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绣花小包放在他枕边——那是只鲤鱼跃过龙门的图案,用的是最难的打籽绣,鱼眼睛处缀着两粒小小的银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晨光透过窗纸上的破洞刺入眼帘时,龙安心才意识到自己趴在工具堆里睡了一夜。
他猛地直起身,脖颈发出不堪重负的咔嗒声。
桌上静静躺着吴晓梅留下的绣花小包,鲤鱼银珠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
屋外传来舂米的声响,咚、咚、咚,像某种古老的节拍。
龙安心抓起绷架冲出门,险些撞翻门口装着清水的木盆——吴晓梅不知何时来过的痕迹。
他掬起一捧水拍在脸上,冰凉刺骨,却洗不净脑海里那个靠在墙边熟睡的身影。
回到工作台前,龙安心仔细端详昨夜的作品。
日光下,那些连夜雕出的纹路暴露出诸多瑕疵:缠枝莲的叶片粗细不均,蝴蝶的触须一长一短,云纹的转折处还有明显的刀痕。
他沮丧地摸出刻刀,准备修整,却发现刀刃已经卷了口。
"用这个。
" 一只布满老人斑的手从背后递来块油石。
龙安心回头,看见务婆佝偻的身影立在门口,晨光为她镀上一层金边。
老人拄着用花椒木制成的拐杖,腰间挂着的铜铃随着呼吸轻轻颤动。
"阿婆怎么......" 务婆径直走到工作台前,枯枝般的手指抚过绷架上的纹样:"汉人的莲花,苗家的蝴蝶。
"她突然用生硬的汉语念了句谚语:"水有源,树有根。
" 龙安心接过油石,发现上面沾着新鲜的桐油味。
务婆从怀中掏出个布包,展开是七根长短不一的钢针:"青云当年落在我家的。
" 针尖闪着寒光,每根针尾都缠着不同颜色的丝线。
龙安心捏起最粗的那根,指腹传来细微的凹凸感——针身上竟刻着微小的"龙"字。
"你阿爸给苗寨修鼓楼那年,"务婆的汉语夹杂着苗语词汇,"汉官要抓壮丁,他躲在歌堂三个月。
这些针,是他给姑娘们改嫁衣用的。
" 龙安心喉头发紧。
父亲从未提过这段往事。
他想象着年轻时的父亲蜷在昏暗的歌堂里,就着火光雕刻这些钢针的模样。
那些汉族纹样与苗家图案,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开始交融。
务婆离开后,龙安心重新磨利了刻刀。
他翻开父亲遗留的图纸,在空白处发现几行小字:"甲辰年三月,为吴氏女制织机,其纹取蝴蝶妈妈之形,结构参《鲁班经》。
" 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个"吴"字像根针扎进眼睛。
龙安心冲出屋子,朝着后山腰上那棵标志性的枫香树跑去。
树下的吊脚楼飘着炊烟,吴晓梅正在门口晾晒绣片。
"你家的织机还在吗?"龙安心气喘吁吁地问。
吴晓梅手里的银针差点掉落。
她指向堂屋角落,那里堆着柴禾,隐约可见半截发黑的木架。
龙安心三步并作两步过去,扒开柴堆——一架残缺的织机静静躺在那里,顶梁上刻着清晰的"龙造"二字。
"阿妈说这是......"吴晓梅的声音突然变小,"是你阿爸做的。
" 龙安心小心地抚过织机残骸。
尽管蒙尘多年,那些精巧的机关依然灵活。
最令人惊叹的是,本该刻汉族吉祥纹的位置,全部换成了苗族古歌里的图案:蝴蝶妈妈、十二个太阳、洪水滔天......而承重结构分明是《鲁班经》里的"七梁八柱"。
"我想起来了!"吴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小时候阿妈说,这织机有个特别的地方......" 她蹲下身,指向连接踏板和综片的木杆。
龙安心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里有个不起眼的金属部件,形状像半片枫叶。
"可以调节经纬密度。
"吴晓梅兴奋
"明天我去找杨阿公要些桐油。
"龙安心盘算着,"再打磨一遍......" 吴晓梅突然停住脚步,火光照亮前方小路上一团黑影。
那黑影动了动,露出张皱纹纵横的脸——是寨里最年长的务婆。
"半夜还折腾。
"老人用苗语嘟囔着,昏黄的眼睛却盯着龙安心手里的绷架,"龙家的手艺又活过来了?" 龙安心不知如何回答,吴晓梅已经上前搀住老人:"阿婆,他做的这个能帮我们绣得更快呢。
" 务婆哼了一声,枯枝般的手指摸了摸绷架上的山茶花:"汉人的花样。
"她转向龙安心,突然用生硬的汉语说:"你阿爸的工具,要传下去。
" 回到老屋,龙安心在油灯下继续改良设计。
父亲的工具在灯下泛着温润的光,那些汉族纹样仿佛在讲述某个他不曾了解的故事。
后半夜下起小雨,雨滴敲打瓦片的声音像无数细小的锤子在敲击木钉。
有人轻轻敲门。
龙安心拉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吴晓梅站在雨里,怀里抱着个陶罐,发梢滴着水。
"酸汤。
"她把陶罐塞过来,又取出个小布包,"药换一下。
" 龙安心这才发现包扎的布条已经被血浸透。
吴晓梅不由分说地拉过他的手,解开布条。
伤口在灯光下泛着不祥的紫色。
"感染了。
"她皱眉,从布包里取出片新鲜的草药嚼碎,敷在伤口上。
这次的药凉丝丝的,疼痛立刻减轻不少。
龙安心注意到她手指上密密麻麻的针眼:"你天天绣到这么晚?" 吴晓梅低头给他包扎:"订单要赶。
"她顿了顿,"县里旅游公司订的五十个绣花钱包,每个给十五块。
" 龙安心心头一震。
今天他们在市场看到,同样的钱包在旅游区卖一百二。
他想起父亲工具上那些精美的汉族纹样,突然有了主意。
"晓梅,你说如果......"他拿起绷架,"我们把苗绣和汉族的木艺结合起来......" 吴晓梅歪头看他,火光在她瞳孔里跳动:"比如?" "比如用这种木框做绣品装裱,刻上苗汉融合的纹样。
"龙安心越说越兴奋,"再配上务婆的古歌故事......" 吴晓梅眼睛亮了起来:"像博物馆里那样?" 雨声渐密,他们头碰头地讨论到油灯将尽。
龙安心用炭笔画了十几张草图,吴晓梅不时纠正他画错的苗纹。
不知不觉,吴晓梅的声音越来越轻,最后靠在墙边睡着了,银项圈随着呼吸微微起伏。
龙安心轻手轻脚地取下自己的外套给她披上。
他拿起最小的刻刀,在绷架不起眼的角落刻了只小小的蝴蝶——这是他第一次成功雕刻出完整的图案。
天蒙蒙亮时,吴晓梅突然惊醒,发现身上披着的外套和桌上完工的绷架。
绷架边缘多了圈精致的纹样——左侧是汉族的缠枝莲,右侧是苗族的蝴蝶纹,中间以云纹过渡。
她伸手抚摸那些纹路,触感光滑得不可思议。
龙安心蜷在工具堆里睡着了,手里还握着刻刀。
吴晓梅轻轻抽出刻刀,发现他右手拇指上又添了新伤。
她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个绣花小包放在他枕边——那是只鲤鱼跃过龙门的图案,用的是最难的打籽绣,鱼眼睛处缀着两粒小小的银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晨光透过窗纸上的破洞刺入眼帘时,龙安心才意识到自己趴在工具堆里睡了一夜。
他猛地直起身,脖颈发出不堪重负的咔嗒声。
桌上静静躺着吴晓梅留下的绣花小包,鲤鱼银珠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
屋外传来舂米的声响,咚、咚、咚,像某种古老的节拍。
龙安心抓起绷架冲出门,险些撞翻门口装着清水的木盆——吴晓梅不知何时来过的痕迹。
他掬起一捧水拍在脸上,冰凉刺骨,却洗不净脑海里那个靠在墙边熟睡的身影。
回到工作台前,龙安心仔细端详昨夜的作品。
日光下,那些连夜雕出的纹路暴露出诸多瑕疵:缠枝莲的叶片粗细不均,蝴蝶的触须一长一短,云纹的转折处还有明显的刀痕。
他沮丧地摸出刻刀,准备修整,却发现刀刃已经卷了口。
"用这个。
" 一只布满老人斑的手从背后递来块油石。
龙安心回头,看见务婆佝偻的身影立在门口,晨光为她镀上一层金边。
老人拄着用花椒木制成的拐杖,腰间挂着的铜铃随着呼吸轻轻颤动。
"阿婆怎么......" 务婆径直走到工作台前,枯枝般的手指抚过绷架上的纹样:"汉人的莲花,苗家的蝴蝶。
"她突然用生硬的汉语念了句谚语:"水有源,树有根。
" 龙安心接过油石,发现上面沾着新鲜的桐油味。
务婆从怀中掏出个布包,展开是七根长短不一的钢针:"青云当年落在我家的。
" 针尖闪着寒光,每根针尾都缠着不同颜色的丝线。
龙安心捏起最粗的那根,指腹传来细微的凹凸感——针身上竟刻着微小的"龙"字。
"你阿爸给苗寨修鼓楼那年,"务婆的汉语夹杂着苗语词汇,"汉官要抓壮丁,他躲在歌堂三个月。
这些针,是他给姑娘们改嫁衣用的。
" 龙安心喉头发紧。
父亲从未提过这段往事。
他想象着年轻时的父亲蜷在昏暗的歌堂里,就着火光雕刻这些钢针的模样。
那些汉族纹样与苗家图案,或许就是在这样的夜晚开始交融。
务婆离开后,龙安心重新磨利了刻刀。
他翻开父亲遗留的图纸,在空白处发现几行小字:"甲辰年三月,为吴氏女制织机,其纹取蝴蝶妈妈之形,结构参《鲁班经》。
" 字迹已经模糊,但那个"吴"字像根针扎进眼睛。
龙安心冲出屋子,朝着后山腰上那棵标志性的枫香树跑去。
树下的吊脚楼飘着炊烟,吴晓梅正在门口晾晒绣片。
"你家的织机还在吗?"龙安心气喘吁吁地问。
吴晓梅手里的银针差点掉落。
她指向堂屋角落,那里堆着柴禾,隐约可见半截发黑的木架。
龙安心三步并作两步过去,扒开柴堆——一架残缺的织机静静躺在那里,顶梁上刻着清晰的"龙造"二字。
"阿妈说这是......"吴晓梅的声音突然变小,"是你阿爸做的。
" 龙安心小心地抚过织机残骸。
尽管蒙尘多年,那些精巧的机关依然灵活。
最令人惊叹的是,本该刻汉族吉祥纹的位置,全部换成了苗族古歌里的图案:蝴蝶妈妈、十二个太阳、洪水滔天......而承重结构分明是《鲁班经》里的"七梁八柱"。
"我想起来了!"吴晓梅突然抓住他的手腕,"小时候阿妈说,这织机有个特别的地方......" 她蹲下身,指向连接踏板和综片的木杆。
龙安心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那里有个不起眼的金属部件,形状像半片枫叶。
"可以调节经纬密度。
"吴晓梅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