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65章 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

第65章 汉纪六 太宗孝文皇帝中

目录
    贾谊谏言与汉文帝朝诸事 “商鞅把礼义、仁恩都丢一边了,一门心思就想着扩张进取。

    这做法实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就一天比一天差。

    所以在秦国,家里要是有钱,儿子长大了就分家;家里穷,儿子长大了就入赘到女方家。

    要是儿子借给父亲农具,脸上都好像觉得自己给了天大的恩惠;母亲要是拿个簸箕扫帚,马上就会被唠叨数落。

    媳妇抱着孩子,跟公公住在一起。

    婆媳要是看不顺眼,就会顶嘴吵架。

    他们只知道疼孩子、贪财逐利,和禽兽也没多大区别了。

    现在秦国遗留下来的风俗,还没怎么改变,人们越来越不讲礼义,不顾廉耻,可以说每个月、每年都变得更糟糕。

    他们只知道追逐利益,根本不考虑行为是否得当,现在甚至发展到有人杀害自己的父兄。

    可是大臣们却只把公文没及时上报、不能按期完成任务这些事当成大事,对于风俗的败坏、社会的衰败,却满不在乎,见怪不怪,好像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要想改变这种风气习俗,让天下人都回心转意,走上正道,可不是那些平庸的官吏能做到的。

    平庸的官吏只知道舞文弄墨、处理些琐碎事务,根本不懂大局。

    陛下您自己也不担忧这些,我真为陛下感到惋惜!现在要是能确定礼仪制度,让君主像君主,臣子像臣子,上下有等级差别,父子、六亲之间各有合适的相处方式。

    这样的制度一旦确定,世世代代都会安定,以后也有了遵循的准则。

    要是制度不确定,就好比过河没有船桨,船到河中间遇到风浪,肯定会翻。

    这真让人长叹啊。

     “夏朝、商朝、周朝的天子都传承了几十代,秦朝做天子才两代就灭亡了。

    人的本性相差不大,为啥夏、商、周的君主能长治久安,而秦朝却如此暴虐短命呢?原因是能弄清楚的。

    古代的君王,太子一出生,就按照礼仪来养育他。

    官员们穿戴整齐,毕恭毕敬地带着太子到南郊去祭祀,经过皇宫的门楼就下车,经过宗庙就小步快走。

    所以太子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

    孩子开始懂事的时候,三公、三少就用孝、仁、礼、义来教导他,赶走品行不好的人,不让太子看到不好的行为。

    还挑选天下品行端正、孝顺父母、博学多闻、有道德学问的人来保护和辅佐太子,让他们和太子一起生活、出入。

    这样太子从出生起就看到的是正事,听到的是正言,走的是正道,身边前后左右都是正直的人。

    习惯和正直的人在一起,就很难不正直,就像在齐国长大就会说齐国话;习惯和不正直的人在一起,就很难不变得不正直,就像在楚国长大就会说楚国话。

    孔子说:‘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性一样,习惯成自然。

    ’随着知识增长,习惯也跟着养成,所以做事符合道义而不会愧疚;教化融入内心,行为就如同出自本性。

    夏、商、周能长久统治的原因,就是他们在辅佐太子方面有这些完备的措施。

    到了秦朝就不一样了,让赵高辅佐胡亥,教他的都是断案判刑这些事,胡亥学到的不是砍头、割鼻,就是灭人三族。

    胡亥刚当上皇帝,第二天就拿人当靶子射箭,把忠心劝谏的人说成是诽谤,把深谋远虑的人说成是妖言惑众,他看待杀人就像割草一样随便。

    难道只是胡亥本性恶劣吗?是因为教导他的方式不对啊。

    俗话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

    ’秦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它的前车之鉴很明显。

    可是如果不吸取教训,后面的车也会翻啊。

    天下的命运,取决于太子,太子品行好,关键在于尽早进行教育和选对身边的人。

    在太子思想还没被污染的时候就进行教育,就容易教化成功;用道德学问、智慧礼义来开导他,这就是教育的力量;要是长期养成习惯,那就靠身边的人了。

    南越和北胡的人,刚出生时哭声一样,喜好和欲望也没什么不同。

    等他们长大,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即使经过多次翻译都没法沟通,有的甚至到死都不相往来,这就是教育和习惯造成的。

    所以我说选对身边的人、尽早进行教育是最紧迫的事。

    教育得当,身边的人正直,太子就会正直,太子正直天下就安定了。

    《尚书》说:‘天子有了美好的品德,百姓都能受益。

    ’这是当前最该重视的事。

     “一般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看不到将要发生的事。

    礼是在事情还没发生之前就加以禁止,而法是在事情发生之后才进行惩处。

    所以法的作用容易看到,而礼产生的效果却难以察觉。

    用奖赏来鼓励做好事,用刑罚来惩治做坏事,古代先王执行这样的政策,像金石一样坚定;推行这样的法令,像四季更替一样准确;依据这样的原则,像天地一样公正无私,难道会不重视吗?然而之所以反复强调礼,是因为礼贵在能在恶行还没萌芽的时候就杜绝它,在细微之处就开始教化,让百姓在不知不觉中一天天向善,远离犯罪。

    孔子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差不多;但我一定要做到让人们不再打官司。

    ’为君主出谋划策,最重要的是先弄清楚该选择什么、舍弃什么。

    君主内心对取舍有了明确的判断,国家安危的征兆就会在外部显现出来。

    秦王想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