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爱恨无情 > 第179章 谦诚人生

第179章 谦诚人生

目录
    从王奶奶的画展现场回来后,少丰和光标师兄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他们不仅被王奶奶的画作深深震撼,更被她那股对艺术的执着和热爱所鼓舞。

    “如此高龄的老人都这么拼搏,我们这些年轻力壮的人还有什么理由懈怠呢?”少丰感慨道。

    光标师兄也深有同感,他说:“是啊,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得赶紧行动起来!”于是,他们决定重新调整采访计划,扩大采访对象。

    他们从部队到地方,逐一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来到了京城负责安全保卫的部委家属院。

    这里住着一位退居休养的原部委党组副书记于副部长,或许他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当他们见到于老时,惊喜地发现他竟然也是来自大巴山的老乡。

    这一意外的巧合让于老对他们多了一份乡情,他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兴致勃勃地向他们讲述起自己的故事。

     于老缓缓地说道:“我出生于1917年,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

    我的故乡在巴渠江边的郁家湾,那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

    我本姓郁,这个姓氏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 他顿了顿,接着说:“然而,在我参加革命后,我对民族英雄于谦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情。

    于谦是明朝时期的一位杰出将领,他率领明军英勇抗击蒙古人的入侵,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赫赫战功。

    他的事迹和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于是我决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郁谦,以表达我对他的敬意和敬仰。

    ” 于老的声音充满了感慨和激情,他继续说道:“这个名字与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谦谐音,每当我念起自己的名字,就会想起于谦的英勇事迹和崇高品德。

    他的那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着名诗句,更是激励着我在革命道路上坚定前行。

    ” 谁也难以预料。

    于谦的“清白人间”诗,竟在几百年后仍然激励着一位姓于的高级干部,常常以此为“座右铭”要求自己,同时也严格要求于家恪守着本本分分的作人,老老实实作事的原则,不去阿谀奉承,不去攀交权贵。

    他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期间,再次将郁改姓为干勾于。

    不仅标志着他对民族英雄于谦的崇敬,而且在思想上更是脱胎换骨,成为了坚定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信仰者。

    于老还告诉少丰和光标,当年他参加工农红军,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后勤部经济公社职员,川陕省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干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联邦政府大金省绥靖县委宣传部干事。

     在那段艰难困苦的长征岁月里,红四方面军经历了三次穿越茫茫草地的征程。

    第一次即将穿越草地时,他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的后续部队尚未出发,前方就传来了红一方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南下。

    两军分别行动的消息。

    他们自然还没有行动。

     当第二次穿越草地时,他所在的部队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选择“走边边”这条路。

    这条路线相对较好走,因为它沿着草地的边缘前行,相较于第一次穿越草地的腹部地区,自然环境稍显温和。

    即便如此,这次“走边边”的旅程依然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在途中,他不幸染上了伤寒,身体状况急转直下。

    他饱受恶心呕吐的折磨,高烧不退,甚至陷入了昏迷不醒的状态。

     面对如此恶劣的身体状况,他深知自己已经成为了大部队的负担。

    为了不拖累战友们,他毅然决然地要求战友们将他留在一处较为干燥的高地。

    在临别之际,战友们给他留下了一碗水和一把炒面,这是当时所能给予的最后一点物资了,然后他无奈地看着战友们继续前进,消失在远方,泪如雨下。

    就在他万般无助只有等死之际,被路过这里的红军收容队发现了,收容队的人扶着他,又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意志力慢慢前行,一天两天三天,他终于跟着收容队走出了草地,走向了新生。

    这是他第一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就在他继续前行的过程中,命运再次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