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奶奶国画
晨曦初现,朝霞如轻纱洒落在大地上,少丰和光标师兄又踏上了征程,连续十多天马不停蹄的采访,虽疲惫不堪,但收获颇丰。
今日,他们应邀前往国宾馆,去参观一位九旬奶奶的国画作品。
少丰和光标都兴奋不已,精神抖擞。
这是他们首次踏入国宾馆,扑面而来的国画作品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一幅幅《红军不怕远征难》、《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八年抗战忆延安》、《雄鸡一唱天下白》,犹如时光的列车,将人们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且看《强渡嘉陵江》的水墨丹青,山色苍茫如巨龙盘踞,红旗翻卷似火焰燃烧,千船风帆若箭雨齐发。
江水翻滚如万马奔腾,乌云密布似黑幕笼罩,炮火激起的数道冲天水柱,宛如银龙腾空。
在枪林弹雨之中,红军战士们拼死攻击的磅礴气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
下端空白处,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元帅将军等老红军多达四十余位亲历者的签名,仿佛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国画的创作者竟然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她虽非科班出身的画师,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
但她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国画的创造者。
她用毕生的阅历、满腔的热血,以及饱含激情的笔墨,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震撼心灵、魅力无穷的历史长卷。
这位老奶奶姓王,众人都亲切地尊称她为王奶奶。
她可是健在的最长寿的女红军之一!19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她出生在巴山南麓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家中无地无房,只能栖身于借他人山墙搭建的茅棚内。
她的妹妹竟然活活饿死。
父亲离世后,为了安葬父亲,家中忍痛卖掉三岁半的二弟,换回棺材木板和两升麻豌豆。
六七岁时,她就到卖担担面的馆子推磨挣钱。
由于年纪小、力气弱,为了防止困倦摔倒,她只好将磨上的横棍绑在肚子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推动磨盘,从天黑一直推到月照东墙。
她犹如一颗青涩的果实,在十五岁的年纪,被送到一户姓李的人家,成为了媳妇。
不到三个月的时光,她便逃离了那个家,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不久之后,她的人生如同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出现了转机。
那时,她的两个舅舅常常带着一群朋友到她家集会,她和母亲则如忠诚的卫士,为他们站岗放哨。
当时的她,宛如一只懵懂的小鹿,并不知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们是善良的好人;后来她才恍然大悟,那位卖布的“杨布客”,竟然是杨克明,他们都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地下党。
在杨克明的激励下,她毅然决然地剪断了长发,松开了刚刚被束缚的双足,宛如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儿,获得了自由。
此后,她积极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这三件大事,鼓励妇女劝说男人远离鸦片的毒害,动员妇女们踊跃参加农民协会。
她还勇敢的跟随游击队打游击。
1933年她入了党;同年10月,许军长率领红九军如天兵天将解放了她的家乡,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红军,成为了妇女独立营的营长。
1935年的春天,她如英勇的海燕,随军强渡嘉陵江,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征程。
由于她对唱歌和跳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征程中,她被抽调到新剧团,负责宣传工作。
漫漫长征路异常艰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环境恶劣,物资匮乏。
剧团和宣传队的任务却比其他部队更为艰巨,他们需要走比别人多一倍的路程。
在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提前赶路,赶到队伍的前头。
这意味着他们要更早地起床,更晚地休息,承受更多的疲劳和压力。
而当部队休息时,演员们也不能停下脚步。
他们需要折返回来,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从队伍的最前端一直表演到最后端,确保每一个战士都能感受到文艺的力量和温暖。
不仅如此,剧团有时也会面临战斗的考验。
尽管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少,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乐器,手中紧握着扁担等棍棒,勇敢地投入战斗。
王奶奶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就会感慨地说:“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虽然枪很少,但大家都毫不畏惧。
我们背着乐器赶路,手中
今日,他们应邀前往国宾馆,去参观一位九旬奶奶的国画作品。
少丰和光标都兴奋不已,精神抖擞。
这是他们首次踏入国宾馆,扑面而来的国画作品如同一股强大的冲击波,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一幅幅《红军不怕远征难》、《记腊子口》、《红军西进歌》、《八年抗战忆延安》、《雄鸡一唱天下白》,犹如时光的列车,将人们带回到那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
且看《强渡嘉陵江》的水墨丹青,山色苍茫如巨龙盘踞,红旗翻卷似火焰燃烧,千船风帆若箭雨齐发。
江水翻滚如万马奔腾,乌云密布似黑幕笼罩,炮火激起的数道冲天水柱,宛如银龙腾空。
在枪林弹雨之中,红军战士们拼死攻击的磅礴气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画面上。
下端空白处,密密麻麻地留下了元帅将军等老红军多达四十余位亲历者的签名,仿佛是他们用生命谱写的壮丽史诗。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国画的创作者竟然是一位年逾九旬的老奶奶!她虽非科班出身的画师,也未曾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
但她不仅是历史的亲历者,更是国画的创造者。
她用毕生的阅历、满腔的热血,以及饱含激情的笔墨,完美地交织在一起,描绘出一幅震撼心灵、魅力无穷的历史长卷。
这位老奶奶姓王,众人都亲切地尊称她为王奶奶。
她可是健在的最长寿的女红军之一!1912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她出生在巴山南麓一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家中无地无房,只能栖身于借他人山墙搭建的茅棚内。
她的妹妹竟然活活饿死。
父亲离世后,为了安葬父亲,家中忍痛卖掉三岁半的二弟,换回棺材木板和两升麻豌豆。
六七岁时,她就到卖担担面的馆子推磨挣钱。
由于年纪小、力气弱,为了防止困倦摔倒,她只好将磨上的横棍绑在肚子上,用尽全身的力气推动磨盘,从天黑一直推到月照东墙。
她犹如一颗青涩的果实,在十五岁的年纪,被送到一户姓李的人家,成为了媳妇。
不到三个月的时光,她便逃离了那个家,回到了自己的巢穴;不久之后,她的人生如同迎来了黎明的曙光,出现了转机。
那时,她的两个舅舅常常带着一群朋友到她家集会,她和母亲则如忠诚的卫士,为他们站岗放哨。
当时的她,宛如一只懵懂的小鹿,并不知晓这些人的真实身份,只知道他们是善良的好人;后来她才恍然大悟,那位卖布的“杨布客”,竟然是杨克明,他们都是隐藏在黑暗中的地下党。
在杨克明的激励下,她毅然决然地剪断了长发,松开了刚刚被束缚的双足,宛如一只挣脱牢笼的鸟儿,获得了自由。
此后,她积极配合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这三件大事,鼓励妇女劝说男人远离鸦片的毒害,动员妇女们踊跃参加农民协会。
她还勇敢的跟随游击队打游击。
1933年她入了党;同年10月,许军长率领红九军如天兵天将解放了她的家乡,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红军,成为了妇女独立营的营长。
1935年的春天,她如英勇的海燕,随军强渡嘉陵江,踏上了漫长而坎坷的征程。
由于她对唱歌和跳舞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迎接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征程中,她被抽调到新剧团,负责宣传工作。
漫漫长征路异常艰辛,不仅路途遥远,而且环境恶劣,物资匮乏。
剧团和宣传队的任务却比其他部队更为艰巨,他们需要走比别人多一倍的路程。
在部队行军时,剧团必须提前赶路,赶到队伍的前头。
这意味着他们要更早地起床,更晚地休息,承受更多的疲劳和压力。
而当部队休息时,演员们也不能停下脚步。
他们需要折返回来,为战士们进行慰问演出。
从队伍的最前端一直表演到最后端,确保每一个战士都能感受到文艺的力量和温暖。
不仅如此,剧团有时也会面临战斗的考验。
尽管他们的武器装备相对较少,但他们并没有退缩。
每个人都背着自己的乐器,手中紧握着扁担等棍棒,勇敢地投入战斗。
王奶奶每每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就会感慨地说:“剧团的人也参战,我们虽然枪很少,但大家都毫不畏惧。
我们背着乐器赶路,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