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青春向阳生长 > 第34章 古韵新声

第34章 古韵新声

目录
    当“危途绽光计划”让校园在危机后重新焕发生机,林小羽却在“晴雨信箱”里察觉到了新的困惑。

    “现在大家都在玩电子游戏、刷短视频,还有谁会在意剪纸、皮影这些老手艺?”“古诗词背诵枯燥乏味,完全比不上流行歌曲的吸引力”“传统节日除了放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了”……字迹各异的信件中,透露出少年们在科技浪潮冲击下,对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迷茫与无奈,这些疑问如同薄雾,笼罩着传统文化传承的道路。

     金秋十月,银杏叶纷纷扬扬地飘落,铺满了生物园的小径。

    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堆满的信件与金黄的落叶相映,却难掩众人眼中的忧虑。

    “初三的子墨在信里说,他爷爷是捏面人的手艺人,可他觉得这门手艺又土又没前途,不想继承。

    ”林小羽语气沉重,“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要是在我们这一代断了传承,该有多可惜。

    ”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满是惋惜:“我去参观过非遗展览,很多老艺人都找不到传人,那些精美的技艺可能随时会失传。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锁:“我们不仅要让大家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还得想办法让它跟上时代的步伐。

    ”王浩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落叶纷飞:“说干就干!我们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唱出崭新的声音!” 经过八周的精心筹备与深入调研,“古韵新声计划”正式启动。

    林小羽决定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开展“千年回响”主题讲座,并设立“传统文化研习社”;陈雨欣负责策划“古韵新创”创意大赛,鼓励同学们用现代方式重新演绎传统文化;李诗涵着手组织“传统技艺体验营”,让大家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王浩则发起“文化记忆”校园行活动,在校园内打造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场景。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上的难题。

    许多同学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过时的东西”,对“传统文化研习社”兴趣缺缺。

    她没有气馁,制作了一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