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帝尧圭影 第2页
!”
几分钟后,巨大的球幕穹顶缓缓暗下。
一束极其柔和、近乎模拟自然星光的投影,精准地笼罩在放置圭表的独立展柜区域。
无数星辰在微光中浮现,精确复刻了昨夜泰山遇袭时,紫金山上空的天象。
就在星图投影落下的瞬间!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仿佛来自亘古的石器共鸣声,毫无征兆地在展柜内部响起!紧接着,那尊看似沉寂的“天正圭表”表面,那些岁月侵蚀的痕迹仿佛活了过来!圭尺的顶端,一道凝练到极致、散发着温润乳白色光芒的日影虚影,竟无视了物理法则,在无阳光照射的室内凭空投射而出,笔直地落在圭尺的刻度上!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圭尺末端、表座上方约半尺的虚空中,那璇玑玉衡的刻痕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激活、放大!一个由纯粹星光构成的、缓缓旋转的北斗七星环绕北极星的立体虚影——“璇玑玉衡星图”,清晰无比地悬浮在那里!其运行轨迹,竟与头顶球幕投影的实时星图完美契合!仿佛这件古物,本身就是宇宙星辰的一面镜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的天…这…这不符合光学原理!”王教授扶了扶滑落的眼镜,目瞪口呆。
他身边的年轻研究员更是张大了嘴,下意识地举起手中的平板电脑记录,却发现设备摄像头捕捉到的虚影极其模糊,远不如肉眼所见清晰。
这虚影,似乎更倾向于作用于精神感知层面! “陈浩,查!”林默低声道,目光死死锁定那悬浮的星图虚影。
“在查!”陈浩早已打开加密终端,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化为残影,接入国家文物数据库和沈氏集团庞大的信息网,“天正圭表…传说…碎片记录…有了!”他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的光芒,“几条野史和地方志残篇提到,此圭表疑似传承自上古‘陶寺观象台’!而陶寺遗址…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它极可能是帝尧时代‘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核心天文观测圣地!” 帝尧! 这个华夏文明中代表着仁德、贤明、制定历法、奠定农耕秩序的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林默不再犹豫。
他上前一步,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伸出手指,无视了展柜的强化玻璃(苏晚晴已用权限临时解除防护力场),轻轻触碰在那温润的石质圭尺之上。
嗡!!! 就在指尖触及冰冷石质的刹那,一股远比干将、后稷更加浩瀚、更加苍茫、更加…充满秩序感的意念洪流,如同沉默的星河决堤,轰然冲入林默的识海! 眼前不再是展柜,而是一片辽阔的、原始而壮丽的黄土地! 天空高远,星河流转,清晰得如同触手可及。
一个身影,矗立在简陋却高大的土台(观象台)之上。
他并非想象中的帝王冕旒,而是身着粗陋的麻布短褐,赤着双脚,裤脚沾满泥土。
面容清癯,饱经风霜,眼神却睿智深邃得如同倒映着整个星空!他手中没有权杖,只有一根用兽骨和坚韧藤条制成的简陋量天尺,正对着天空的星辰,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他,正是帝尧! 无数画面碎片在林默意识中飞速流淌: 帝尧仰观浩瀚星河,手指划过天穹,口中念诵着古老而精准的星辰运行韵律,教导身边的臣民辨识四时方位; 他俯察大地物候,观察鸟兽行踪、草木枯荣,将星辰运行的规律与大地生命的节律完美对应; 他制定历法,划分节气,将“年”的周期精确到日,“敬授民时”,让原始的农耕部落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盲目,有了依时而作的秩序; 他在大旱之年,登台祈雨,并非祈求神恩,而是通过观测星象云气流转,精确推演出降雨的时机与方位,引导民众开渠引水; 他在洪水肆虐时,指挥
一束极其柔和、近乎模拟自然星光的投影,精准地笼罩在放置圭表的独立展柜区域。
无数星辰在微光中浮现,精确复刻了昨夜泰山遇袭时,紫金山上空的天象。
就在星图投影落下的瞬间! 嗡——! 一声极其轻微、却仿佛来自亘古的石器共鸣声,毫无征兆地在展柜内部响起!紧接着,那尊看似沉寂的“天正圭表”表面,那些岁月侵蚀的痕迹仿佛活了过来!圭尺的顶端,一道凝练到极致、散发着温润乳白色光芒的日影虚影,竟无视了物理法则,在无阳光照射的室内凭空投射而出,笔直地落在圭尺的刻度上! 更令人震撼的是,在圭尺末端、表座上方约半尺的虚空中,那璇玑玉衡的刻痕仿佛被无形的力量激活、放大!一个由纯粹星光构成的、缓缓旋转的北斗七星环绕北极星的立体虚影——“璇玑玉衡星图”,清晰无比地悬浮在那里!其运行轨迹,竟与头顶球幕投影的实时星图完美契合!仿佛这件古物,本身就是宇宙星辰的一面镜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的天…这…这不符合光学原理!”王教授扶了扶滑落的眼镜,目瞪口呆。
他身边的年轻研究员更是张大了嘴,下意识地举起手中的平板电脑记录,却发现设备摄像头捕捉到的虚影极其模糊,远不如肉眼所见清晰。
这虚影,似乎更倾向于作用于精神感知层面! “陈浩,查!”林默低声道,目光死死锁定那悬浮的星图虚影。
“在查!”陈浩早已打开加密终端,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化为残影,接入国家文物数据库和沈氏集团庞大的信息网,“天正圭表…传说…碎片记录…有了!”他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发现宝藏的光芒,“几条野史和地方志残篇提到,此圭表疑似传承自上古‘陶寺观象台’!而陶寺遗址…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它极可能是帝尧时代‘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核心天文观测圣地!” 帝尧! 这个华夏文明中代表着仁德、贤明、制定历法、奠定农耕秩序的名字,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迷雾! 林默不再犹豫。
他上前一步,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伸出手指,无视了展柜的强化玻璃(苏晚晴已用权限临时解除防护力场),轻轻触碰在那温润的石质圭尺之上。
嗡!!! 就在指尖触及冰冷石质的刹那,一股远比干将、后稷更加浩瀚、更加苍茫、更加…充满秩序感的意念洪流,如同沉默的星河决堤,轰然冲入林默的识海! 眼前不再是展柜,而是一片辽阔的、原始而壮丽的黄土地! 天空高远,星河流转,清晰得如同触手可及。
一个身影,矗立在简陋却高大的土台(观象台)之上。
他并非想象中的帝王冕旒,而是身着粗陋的麻布短褐,赤着双脚,裤脚沾满泥土。
面容清癯,饱经风霜,眼神却睿智深邃得如同倒映着整个星空!他手中没有权杖,只有一根用兽骨和坚韧藤条制成的简陋量天尺,正对着天空的星辰,一丝不苟地测量、记录。
他,正是帝尧! 无数画面碎片在林默意识中飞速流淌: 帝尧仰观浩瀚星河,手指划过天穹,口中念诵着古老而精准的星辰运行韵律,教导身边的臣民辨识四时方位; 他俯察大地物候,观察鸟兽行踪、草木枯荣,将星辰运行的规律与大地生命的节律完美对应; 他制定历法,划分节气,将“年”的周期精确到日,“敬授民时”,让原始的农耕部落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盲目,有了依时而作的秩序; 他在大旱之年,登台祈雨,并非祈求神恩,而是通过观测星象云气流转,精确推演出降雨的时机与方位,引导民众开渠引水; 他在洪水肆虐时,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