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读点经典合订本 > 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

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

目录
    晁错的建言与汉文帝的举措 晁错又接着说:“皇上您招募百姓迁移到边境来充实边防,让屯守戍边的事儿更省事,运输物资的费用也减少了,这真是对百姓的大恩惠呀。

    下面的官员要是真能领会您这份厚意,奉公守法,照顾好那些迁移过来的老弱之人,善待年轻力壮的人,团结他们的心,不欺负克扣他们,让先来的人生活安乐,都不想老家了,那其他贫民就会羡慕,从而乐意前往。

    我听说古代迁移百姓,会考察当地阴阳是否调和,尝尝水泉的味道,然后规划城镇、设立里巷、划分住宅,先盖好房子,置办器物,这样百姓来了有住的地方,干活也有工具可用。

    这就是为什么百姓愿意轻易离开故乡,积极前往新的城邑。

    还会安排医生、巫师,用来救治疾病,举行祭祀活动,让男女能成婚,生死都有人照顾,死后坟墓也能挨在一起,大家一起种树养殖,房屋也完好安全。

    这样就能让百姓喜欢他们所处的地方,有长期定居的心思。

     “我还听说古代在边境县邑设置防御敌人的制度,让五家组成一伍,伍有伍长;十个伍长组成一里,里有假士;四个里组成一连,连有假五百;十个连组成一邑,邑有假候。

    这些人都是从邑里挑选出来的贤能之才,他们能保护大家、熟悉地形、了解民心。

    平时在邑里就教百姓射箭的方法,战时就教导百姓如何应对敌人。

    所以内部卒伍训练有素,对外军政就能稳定。

    让他们习惯这种生活,不要随意迁徙,小时候一起玩耍,长大了一起做事。

    夜里打仗听到声音就能相互识别,足以相互救援;白天打仗互相看得见,足以相互认识;彼此之间的友爱之情,足以让他们为对方拼死效力。

    像这样,再用丰厚的奖赏鼓励,用严厉的刑罚威慑,那大家就会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迁移来的百姓要是没有强壮的体魄和才能,那就只是浪费衣服粮食,派不上用场;就算有才能,要是没有好的官吏管理,也还是徒劳无功。

    皇上您拒绝和匈奴和亲,我猜他们今年冬天可能会南下。

    要是能狠狠地整治他们一次,就能让他们终身留下创伤。

    想要树立威望,最好在秋天匈奴人开始南下的时候动手;要是匈奴来了却不能把他们困住,让他们得意洋洋地离开,以后就不容易制服他们了。

    ” 晁错这人性格严厉、刚直,又苛刻,凭借能言善辩得到太子的宠信,太子府上的人都叫他“智囊”。

     公元前168年,也就是癸酉年,这一年冬天十二月,黄河在酸枣县决口,向东冲垮了金堤,东郡征调大量士卒去堵塞决口。

     到了春天三月,朝廷废除了关卡,出入不再需要通行凭证。

     晁错对汉文帝说:“圣明的君主在位,百姓却不会受冻挨饿,这不是因为君主能亲自耕种给百姓吃,亲自织布给百姓穿,而是因为他能为百姓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

    所以尧的时候有九年水灾,汤的时候有七年旱灾,但国家却没有被遗弃和瘦得皮包骨的人,这是因为储备充足,事先做好了准备。

    现在天下统一,土地和人口数量不比汤、禹的时候少,又连着几年没有水旱天灾,可储备却比不上那时,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土地还有潜力没发挥出来,百姓还有余力没使出来;能种粮食的土地没有全部开垦,山林水泽的资源没有完全开发,四处游荡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没有全部回归务农。

     “人在寒冷的时候,不会等到有又轻又暖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不会等到有美味的食物才吃;饥寒交迫的时候,就顾不上廉耻了。

    人之常情,一天不吃两顿饭就会饿,一年不做衣服就会冷。

    肚子饿了没饭吃,皮肤冷了没衣穿,就算是慈母也没法保住自己的孩子,君主又怎么能拥有百姓的拥护呢!圣明的君主明白这个道理,所以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减轻赋税,增加储备,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害,这样才能拥有百姓。

    百姓呀,全看君主怎么引导;百姓追求利益,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不分东西南北。

     那珍珠、玉石、金银,饿了不能当饭吃,冷了不能当衣穿,可大家却都珍视它们,这是因为君主使用它们的缘故。

    这些东西又轻又小,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就能走遍天下而不用担心饥寒。

    这就使得臣子轻易地背弃他的君主,百姓轻易地离开家乡,盗贼受到诱惑,逃亡的人也容易携带财物。

    粟米、布帛,生长在土地里,按时令成长,靠人力收获,不是一天就能长成的;几石重的东西,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