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读懂《资治通鉴》 > 第31章 秦纪二 秦始皇帝下

第31章 秦纪二 秦始皇帝下 第3页

目录
    了大王您个人呢?”齐王说:“为了国家。

    ”司马说:“为了国家拥立大王,那大王为什么要抛弃国家去秦国呢?”齐王听了,掉转车头返回了。

     即墨大夫听说这件事后,去见齐王说:“齐国土地纵横四千里,披甲的士兵有几百万。

    韩、赵、魏三国的大夫们都不愿意归服秦国,他们聚集在阿城、鄄城之间的有上百人。

    大王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一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收复韩、赵、魏三国原来的土地,这样就可以攻入临晋关了。

    楚国鄢郢的大夫们也不想归服秦国,他们聚集在城南的也有上百人。

    大王把他们召集起来,给他们一百万人的军队,让他们收复楚国原来的土地,这样就可以攻入武关了。

    这样做的话,齐国的威望就可以树立起来,秦国就可以被灭掉,哪里只是保住自己的国家而已呢!”齐王不听他的建议。

     评论 这段历史集中展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进程中的关键阶段,各国命运在秦国的强势推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对诸多人物与事件的深刻思考。

     秦国在统一之路上势如破竹。

    荆轲刺秦失败后,秦王大怒,增兵攻燕,王翦大破燕、代联军,后又成功攻克蓟城,燕王与太子丹被迫东逃。

    在对楚国的战争中,前期李信轻敌冒进,二十万秦军大败而归。

    秦王认识到错误后,亲自请王翦出山,王翦坚持六十万兵力伐楚,充分展现出老将的沉稳与远见。

    王翦领军后,以坚壁不战的策略消耗楚军,待楚军松懈东撤时,一举出击,大破楚军并斩杀项燕,最终成功灭楚,为秦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贲则先后攻灭魏国、燕国和代国,秦国版图不断扩张,统一之势已不可阻挡。

     燕国太子丹的行为是导致燕国加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他因个人私愤,不顾燕国长远利益,策划荆轲刺秦这一冒险行动,企图以极端手段扭转局势,却未能成功,反而激怒秦国,加速了燕国的覆灭。

    司马光对其评价极为严厉,认为他轻虑浅谋,挑起祸端,使燕国宗庙断绝祭祀,罪不可赦。

    这一事件也反映出燕国在面对秦国强大压力时,已无有效的应对之策,只能寄希望于侥幸的刺杀行动,凸显了燕国的无奈与衰败。

     荆轲刺秦虽以失败告终,但其侠义精神与勇气为后世传颂。

    然而,从国家战略角度看,这一行动确实显得鲁莽。

    扬雄认为荆轲之举不可谓之义,司马光也指出荆轲为报太子丹豢养之恩,不顾七族安危,试图以匕首改变秦强燕弱的局势,实乃愚蠢之举。

    这表明在历史的宏大背景下,个人的侠义行为若不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与战略规划,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

     齐国在这一时期的表现则令人叹息。

    齐君王后在世时,谨慎事秦且与诸侯保持诚信,使齐国四十余年免受战火。

    但君王后去世后,后胜为相,收受秦国贿赂,众多宾客也被秦国收买成为反间,劝齐王亲秦而不修战备、不助五国。

    面对即墨大夫等有识之士的建议,齐王不听,最终错失良机。

    齐国长期置身于五国纷争之外,未能及时察觉秦国的野心与威胁,在五国相继灭亡后,齐国孤立无援,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时期的历史深刻揭示了国家兴衰的规律。

    秦国凭借正确的战略决策、优秀的将领和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步实现统一大业。

    而其他各国,或因领导人决策失误,或因内部腐败、战略短视,纷纷走向衰落。

    各国的命运变迁警示后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需任贤用能、坚守礼义、心怀百姓、诚信外交,否则必将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淘汰。

     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