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 > 时砂ashes > 第45章 拓片的制作过程

第45章 拓片的制作过程

目录
    梅雨季的潮气像块浸透水的棉絮,裹着老工作室的雕花木门发出细微的吱呀声。

    江浅将铜钟最后一道加固的麻绳解开时,指腹触到钟体上凝结的铜锈,凉津津的触感混着淡淡土腥味漫上来。

    这双手曾被师傅夸赞“骨节生得巧”,此刻却因常年接触碱性清洁剂,指缝间泛着微微的白,虎口处还留着去年修复汉代石碑时被碎石划伤的淡疤。

     这是她今晨从文物局库房接回的明代弘治年间青铜钟,钟体表面覆盖着厚薄不均的铜绿,十二道云雷纹间的铭文已有三分之一漫漶不清,尤其是"风调雨顺"四个主纹字,右半部分几乎被氧化层吞噬。

    望着钟面,江浅耳边突然响起三年前师傅临终前的咳嗽声:“浅丫头,遇到残缺的字,要像听老人讲故事,先别急着补全……” 工作台的玻璃罐里泡着七八种拓印工具,最常用的鬃刷在清水中舒展着半旧的毛茬。

    江浅先取来软毛牙刷,蘸着稀释过的柠檬酸溶液轻刷钟体表面。

    铜绿遇酸泛起细小气泡,沿着钟体弧度汇成浅绿的细流,在搪瓷盆里积成薄垢。

    刷到"雨"在凹槽时,刷头突然被什么东西卡住——半片指甲盖大小的碎瓷片嵌在笔画转折处,边缘还沾着暗红的铁锈。

    她下意识咬住下唇,这动作跟二十年前初次观摩师傅拓片时如出一辙。

    换上弯头镊子前,她对着掌心呵了口气,试图驱散指尖因紧张泛起的凉意。

    医用酒精棉片反复擦拭镊子尖端,直到金属反光里映不出半点杂质,才敢轻轻探入凹槽。

    瓷片与铜体摩擦发出细碎的"滋滋"声,每移动半毫米都要停下来观察钟体表面是否留下划痕,足足用了二十分钟才将这片不知何时嵌入的异物取出。

    此时她后颈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在发梢凝成小小的水珠。

     处理完表面污垢,江浅开始调配拓印用的浆糊。

    案板上摆着晒干的白芨片、新磨的糯米粉和一小瓶医用明胶。

    按照师傅传下的古方,她先将白芨放入陶罐熬煮,淡金色的药汁在文火上翻滚时,整个工作室都漫着清苦的草木香。

    记忆突然翻涌,十二岁那年在师傅家后院,她因偷尝熬煮的白芨汁被苦得直掉眼泪,师傅却笑着说:“这苦味,是老祖宗留给拓片人的醒神汤。

    ”待白芨汁滤出冷却,再按1:3的比例调入糯米粉,最后加入少许明胶增加黏性。

    搅拌时手腕要保持顺时针画圆,力度轻了粉粒会结块,重了则破坏浆糊韧性,这手法她练了整整三年才达到"如搅蛋液般顺滑"的境界。

    此刻她一边搅拌,一边在心里默数圈数,这是师傅教的老法子,确保每次调配的浆糊都分毫不差。

     裁纸环节需要绝对的专注。

    江浅从樟木箱里取出安徽泾县特制的单宣纸,这种纸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专为青铜器拓印定制。

    她用竹尺量出比钟体铭文区域大两寸的尺寸,刀刃在宣纸边缘游走时,余光瞥见箱底压着的泛黄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