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夜半唱词来 第2页
屏幕,仔细辨认他划掉的字和他替换上的新字。
他划掉的是一个略显生硬的仄声字,换上的则是一个更圆润、更顺滑的平声字。
我在心里默默地把修改前后的句子都念了一遍。
果然,修改后,字音的流转衔接更加自然流畅,气息推送起来更顺,唱出来韵味也更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种细微的、带着点专业性的兴奋感冲淡了刚才的慌乱。
我点开输入框,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打: 「嗯,改得好。
平声字拖腔更稳,听着也顺耳多了。
」 发送。
几乎是消息发出的瞬间,屏幕顶端就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那跳动的提示仿佛带着电流,让我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几秒后,新的信息弹出: 「嗯。
」 只有一个字。
依旧是那种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冷淡的风格。
仿佛刚才那点关于韵脚的专业探讨,只是他随手为之。
我盯着那个孤零零的“嗯”字,屏幕的光刺得眼睛有点发酸。
心里那点刚升起的、属于专业共鸣的小火苗,被这一个字浇得只剩下一缕青烟。
果然,只是工作,只是唱词。
我自嘲地扯了扯嘴角,正准备放下手机,屏幕却又亮了起来。
又是一张图片。
依旧是皱巴巴的便签纸,依旧是蓝色水笔写的原句,红笔修改。
这次是另一段唱词中的一个转折句。
他改掉了一个略显冗长的副词,换了一个更简洁、更有力度的词。
「这句呢?」信息紧随其后。
那种刚被浇熄的、属于专业领域的微小火苗,又被他这一张新图重新点燃了。
我立刻点开图片,仔细琢磨。
他改得确实精妙!去掉那个赘余的副词后,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更强,转折也更干脆利落,更有“包袱”的效果。
「改得好!去掉了那个‘愣是’,转折更脆生了!」我飞快地回复,指尖带着点兴奋的轻快。
这一次,屏幕顶端的“对方正在输入…”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了几秒。
新消息来了:「嗯。
睡吧。
」 还是那么简短,但最后两个字,却像一根羽毛,轻轻拂过心尖。
我盯着“睡吧”那两个字,刚才的兴奋感里,莫名地掺进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温软。
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嗯,师哥也早点休息。
」我回了过去,指尖在发送键上悬停了一秒,才轻轻按下。
这次,屏幕彻底暗了下去。
没有“对方正在输入…”,也没有新的回复。
深夜的寂静重新包裹上来,宿舍里只有室友平稳的呼吸声。
我握着发烫的手机,慢慢滑回被子里。
黑暗中,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模糊的天花板。
心口的位置,那种被石子投入后的震荡感并未平息,反而更加清晰地鼓噪起来。
不再是纯粹的慌乱或错愕,而是多了一种奇异的、带着点隐秘甜味的余波。
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那两张便签纸的照片,他利落甚至有点潦草的字迹,还有那两句简短得近乎冷淡的询问。
这算什么?是前辈对后辈的专业指点?还是……某种极其隐晦的、只在深夜才悄然开启的联系?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强行按了回去。
别自作多情了。
我翻了个身,把发烫的脸颊埋进微凉的枕头里。
他只是……对词格外认真罢了。
对,就是这样。
日子在后台的喧闹与深夜手机屏幕偶尔的亮起中继续流淌。
那晚之后,张九南深夜发来的唱词修改图片,成了某种非定期、但频率明显增加的“节目”。
有时隔一两天,有时隔三四天。
时间总是在深夜十一点之后,内容永远是皱巴巴的便签纸上某句唱词的局部修改,后面跟着一句万年不变的:「这句呢?」或者「这样顺不顺?」 没有任何多余的话,没有表情包,没有寒暄。
仿佛我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就是那些需要反复推敲打磨的字句。
最初几次,我还会因为他突如其来的信息而心跳加速,胡思乱想。
渐渐地,竟也生出一种奇特的习惯和期待。
每次手机在深夜震动,看到那个名字,心里会先是一紧,随即是一种“又来了”的无奈,再然后,便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那些字词的推敲中去。
回复也从最初的紧张斟酌,变得流畅自然起来,专业讨论的意味越来越浓。
后台的白天,我们依旧是两条平行线。
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对着镜子苦练的张九南,偶尔被烧饼的大嗓门或者孟鹤堂温和的调侃拉入后台的闲谈,也只是简单应和几句,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则继续做着我的整理工作,规整大褂,记录排练要点,像一个无声运转的小齿轮。
我们的视线偶尔会在拥挤的后台空间里交汇,又飞快地
他划掉的是一个略显生硬的仄声字,换上的则是一个更圆润、更顺滑的平声字。
我在心里默默地把修改前后的句子都念了一遍。
果然,修改后,字音的流转衔接更加自然流畅,气息推送起来更顺,唱出来韵味也更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种细微的、带着点专业性的兴奋感冲淡了刚才的慌乱。
我点开输入框,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打: 「嗯,改得好。
平声字拖腔更稳,听着也顺耳多了。
」 发送。
几乎是消息发出的瞬间,屏幕顶端就显示“对方正在输入…”。
那跳动的提示仿佛带着电流,让我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几秒后,新的信息弹出: 「嗯。
」 只有一个字。
依旧是那种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冷淡的风格。
仿佛刚才那点关于韵脚的专业探讨,只是他随手为之。
我盯着那个孤零零的“嗯”字,屏幕的光刺得眼睛有点发酸。
心里那点刚升起的、属于专业共鸣的小火苗,被这一个字浇得只剩下一缕青烟。
果然,只是工作,只是唱词。
我自嘲地扯了扯嘴角,正准备放下手机,屏幕却又亮了起来。
又是一张图片。
依旧是皱巴巴的便签纸,依旧是蓝色水笔写的原句,红笔修改。
这次是另一段唱词中的一个转折句。
他改掉了一个略显冗长的副词,换了一个更简洁、更有力度的词。
「这句呢?」信息紧随其后。
那种刚被浇熄的、属于专业领域的微小火苗,又被他这一张新图重新点燃了。
我立刻点开图片,仔细琢磨。
他改得确实精妙!去掉那个赘余的副词后,整个句子的节奏感更强,转折也更干脆利落,更有“包袱”的效果。
「改得好!去掉了那个‘愣是’,转折更脆生了!」我飞快地回复,指尖带着点兴奋的轻快。
这一次,屏幕顶端的“对方正在输入…”停留的时间稍微长了几秒。
新消息来了:「嗯。
睡吧。
」 还是那么简短,但最后两个字,却像一根羽毛,轻轻拂过心尖。
我盯着“睡吧”那两个字,刚才的兴奋感里,莫名地掺进了一丝说不清道不明的温软。
好像……有那么一点点不一样? 「嗯,师哥也早点休息。
」我回了过去,指尖在发送键上悬停了一秒,才轻轻按下。
这次,屏幕彻底暗了下去。
没有“对方正在输入…”,也没有新的回复。
深夜的寂静重新包裹上来,宿舍里只有室友平稳的呼吸声。
我握着发烫的手机,慢慢滑回被子里。
黑暗中,眼睛睁得大大的,望着模糊的天花板。
心口的位置,那种被石子投入后的震荡感并未平息,反而更加清晰地鼓噪起来。
不再是纯粹的慌乱或错愕,而是多了一种奇异的、带着点隐秘甜味的余波。
脑海里反复回放着那两张便签纸的照片,他利落甚至有点潦草的字迹,还有那两句简短得近乎冷淡的询问。
这算什么?是前辈对后辈的专业指点?还是……某种极其隐晦的、只在深夜才悄然开启的联系? 这个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强行按了回去。
别自作多情了。
我翻了个身,把发烫的脸颊埋进微凉的枕头里。
他只是……对词格外认真罢了。
对,就是这样。
日子在后台的喧闹与深夜手机屏幕偶尔的亮起中继续流淌。
那晚之后,张九南深夜发来的唱词修改图片,成了某种非定期、但频率明显增加的“节目”。
有时隔一两天,有时隔三四天。
时间总是在深夜十一点之后,内容永远是皱巴巴的便签纸上某句唱词的局部修改,后面跟着一句万年不变的:「这句呢?」或者「这样顺不顺?」 没有任何多余的话,没有表情包,没有寒暄。
仿佛我们之间唯一的纽带,就是那些需要反复推敲打磨的字句。
最初几次,我还会因为他突如其来的信息而心跳加速,胡思乱想。
渐渐地,竟也生出一种奇特的习惯和期待。
每次手机在深夜震动,看到那个名字,心里会先是一紧,随即是一种“又来了”的无奈,再然后,便是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那些字词的推敲中去。
回复也从最初的紧张斟酌,变得流畅自然起来,专业讨论的意味越来越浓。
后台的白天,我们依旧是两条平行线。
他依旧是那个沉默寡言、对着镜子苦练的张九南,偶尔被烧饼的大嗓门或者孟鹤堂温和的调侃拉入后台的闲谈,也只是简单应和几句,更多时候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则继续做着我的整理工作,规整大褂,记录排练要点,像一个无声运转的小齿轮。
我们的视线偶尔会在拥挤的后台空间里交汇,又飞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