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风波共济情渐明 第2页
的称呼,声音低沉而郑重,“我知道现在说什么都显得很苍白。
六年前……是我混蛋。
那些明信片……每一张我都看了,看了很多遍。
我……” “郭麒麟!”于小酒猛地打断他,声音有些发颤,她不想在此刻,尤其不想在工作场合听到任何关于过去的剖白,那会让她好不容易筑起的心理防线再次崩溃。
“现在说这些不合适。
谈工作。
” 郭麒麟的话戛然而止。
他看着于小酒眼中瞬间升起的抗拒和痛苦,喉结艰涩地滚动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痛楚,终究没再继续说下去。
他沉默了几秒,点点头,恢复了公事公办的语气:“好,谈工作。
方案我接了。
需要你这边全力配合,尤其是前期文本框架和嘉宾访谈方向的把控,你的专业意见至关重要。
我们……合作。
” 最后两个字,他说得格外清晰。
合作开始了。
过程比预想的更加艰难和高强度。
为了确保这个融合环节的质量和话题性,两人不得不进行大量密集的讨论和碰撞。
德云社偌大的多功能会议室,常常在深夜还亮着灯。
巨大的白板上画满了思维导图,写满了潦草的字迹。
桌上堆满了各种相声文本、脱口秀经典段子集锦、以及打印出来的修改稿,散乱得像刚经历过一场风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行,这里太温了。
”于小酒眉头紧锁,用红笔在白板上一处结构节点重重画了个圈,“‘伦理哏’的底包袱翻出来,观众笑是笑了,但缺乏现代脱口秀那种犀利的冒犯感和思考性。
需要更尖锐的视角,或者更意想不到的类比。
” 郭麒麟抱着手臂站在白板前,盯着那个红圈,沉思片刻:“尖锐可以,但不能为了冒犯而冒犯。
传统相声的‘讽刺’讲究的是‘谑而不虐’,内核是温厚的。
如果完全丢掉这个根,就成了无根浮萍。
”他拿起一支蓝笔,在旁边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试试用‘职场PUA’来解构‘师父的权威’?用现代年轻人的痛点,去映射传统师徒关系里值得商榷的部分?” “这个角度可以!”于小酒眼睛一亮,立刻在郭麒麟写下的关键词旁补充,“但要把握好分寸,既要戳中痛点,又不能变成纯粹的抱怨。
需要找到那个既解构又带着点无奈理解的微妙平衡点……就像……” “就像《扒马褂》里那个圆谎的‘三番四抖’?”郭麒麟接口道,眼中也闪过一丝找到灵感的亮光。
“对!就是这个节奏感!”于小酒兴奋地点头,拿起笔飞快地在白板上补充细节。
这样的碰撞时有发生。
有时是激烈的争论,为一个包袱的尺度,为一个结构的起承转合,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这里必须加个现挂的‘扑盲子’!”郭麒麟指着稿子一处,“不然节奏太板,观众情绪上不去!” “现挂风险太大!万一嘉宾接不住冷场呢?必须预设几个安全垫!”于小酒寸步不让,语气坚决。
“安全垫太死板!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未知!相信嘉宾的能力!”郭麒麟也提高了音量。
两人隔着堆满稿纸的会议桌,像两只好斗的、扞卫自己领地的狮子,眼神交锋,空气中仿佛能听到噼啪的火花声。
争执不下时,往往需要停下来,各自灌一大口早已冷掉的咖啡,平复一下呼吸,然后换个角度再重新捋。
但更多的时候,是灵光乍现的默契。
当于小酒提出一个绝妙的现代梗框架,郭麒麟几乎能瞬间找到最贴切的传统相声技巧去承载和升华它。
当郭麒麟陷入某个传统结构的桎梏时,于小酒又能用一个犀利的现代视角,帮他劈开迷雾。
六年前……是我混蛋。
那些明信片……每一张我都看了,看了很多遍。
我……” “郭麒麟!”于小酒猛地打断他,声音有些发颤,她不想在此刻,尤其不想在工作场合听到任何关于过去的剖白,那会让她好不容易筑起的心理防线再次崩溃。
“现在说这些不合适。
谈工作。
” 郭麒麟的话戛然而止。
他看着于小酒眼中瞬间升起的抗拒和痛苦,喉结艰涩地滚动了一下,眼底闪过一丝痛楚,终究没再继续说下去。
他沉默了几秒,点点头,恢复了公事公办的语气:“好,谈工作。
方案我接了。
需要你这边全力配合,尤其是前期文本框架和嘉宾访谈方向的把控,你的专业意见至关重要。
我们……合作。
” 最后两个字,他说得格外清晰。
合作开始了。
过程比预想的更加艰难和高强度。
为了确保这个融合环节的质量和话题性,两人不得不进行大量密集的讨论和碰撞。
德云社偌大的多功能会议室,常常在深夜还亮着灯。
巨大的白板上画满了思维导图,写满了潦草的字迹。
桌上堆满了各种相声文本、脱口秀经典段子集锦、以及打印出来的修改稿,散乱得像刚经历过一场风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行,这里太温了。
”于小酒眉头紧锁,用红笔在白板上一处结构节点重重画了个圈,“‘伦理哏’的底包袱翻出来,观众笑是笑了,但缺乏现代脱口秀那种犀利的冒犯感和思考性。
需要更尖锐的视角,或者更意想不到的类比。
” 郭麒麟抱着手臂站在白板前,盯着那个红圈,沉思片刻:“尖锐可以,但不能为了冒犯而冒犯。
传统相声的‘讽刺’讲究的是‘谑而不虐’,内核是温厚的。
如果完全丢掉这个根,就成了无根浮萍。
”他拿起一支蓝笔,在旁边快速写下几个关键词,“试试用‘职场PUA’来解构‘师父的权威’?用现代年轻人的痛点,去映射传统师徒关系里值得商榷的部分?” “这个角度可以!”于小酒眼睛一亮,立刻在郭麒麟写下的关键词旁补充,“但要把握好分寸,既要戳中痛点,又不能变成纯粹的抱怨。
需要找到那个既解构又带着点无奈理解的微妙平衡点……就像……” “就像《扒马褂》里那个圆谎的‘三番四抖’?”郭麒麟接口道,眼中也闪过一丝找到灵感的亮光。
“对!就是这个节奏感!”于小酒兴奋地点头,拿起笔飞快地在白板上补充细节。
这样的碰撞时有发生。
有时是激烈的争论,为一个包袱的尺度,为一个结构的起承转合,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这里必须加个现挂的‘扑盲子’!”郭麒麟指着稿子一处,“不然节奏太板,观众情绪上不去!” “现挂风险太大!万一嘉宾接不住冷场呢?必须预设几个安全垫!”于小酒寸步不让,语气坚决。
“安全垫太死板!脱口秀的魅力就在于未知!相信嘉宾的能力!”郭麒麟也提高了音量。
两人隔着堆满稿纸的会议桌,像两只好斗的、扞卫自己领地的狮子,眼神交锋,空气中仿佛能听到噼啪的火花声。
争执不下时,往往需要停下来,各自灌一大口早已冷掉的咖啡,平复一下呼吸,然后换个角度再重新捋。
但更多的时候,是灵光乍现的默契。
当于小酒提出一个绝妙的现代梗框架,郭麒麟几乎能瞬间找到最贴切的传统相声技巧去承载和升华它。
当郭麒麟陷入某个传统结构的桎梏时,于小酒又能用一个犀利的现代视角,帮他劈开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