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大褂染尘香
青灰色的砖墙沉淀着岁月的痕迹,带着旧时茶楼的烟火气,沉默地矗立在眼前。
广德楼——德云社常年演出的剧场,此刻午后的阳光斜斜打在斑驳的牌匾上,将那三个描金的大字映照得有些晃眼。
空气里浮动着一种独特的混合气息:陈旧木质座椅的微尘味、若有若无的线香余烬,还有一丝新布料特有的、略显生硬的浆水气。
这味道并不算好闻,却奇异地让人心头一稳,仿佛一脚踏进了某个凝结了时光的腔调里。
我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里那张印着“实习生”三个红字的临时工作证,边缘已经被汗水洇得有些发软。
作为曲艺专业大三的学生,能被分派到这里实习,简直是撞了大运。
指尖拂过工作证冰凉的塑料膜,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一半是初来乍到的怯场,另一半则是快要满溢出来的兴奋。
后台,那个传说中角儿们登台前酝酿风云的地方,此刻就在眼前这道厚重的、漆色深沉的侧门后面。
推开门,光线骤然一暗,仿佛从一个世界滑入了另一个。
门轴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在骤然安静下来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后台并不宽敞,甚至有些逼仄。
几面巨大的、边缘带着水银剥落痕迹的穿衣镜几乎占满了墙面,镜中映出人影幢幢,却又有些扭曲失真。
靠墙是一排排挂得满满当当的衣架,上面垂挂着五颜六色、材质各异的大褂长衫,在昏黄的光线下,像一片沉默而绚丽的丛林。
空气里那股子后台特有的味道更浓了——汗水、脂粉、热茶、还有无数种布料混合的气息,沉甸甸地压下来,带着一股子活生生的、正在酝酿演出的躁动。
“哟,新来的实习生?”一个清亮带笑的男声斜刺里响起,带着点京腔特有的脆生劲儿。
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形瘦高、穿着深蓝大褂的年轻男子正对着镜子整理领口,闻声转过头来,眉眼清秀,笑容爽朗。
他朝旁边努了努嘴,“喏,小师妹,那边堆着的几件大褂,辛苦归置一下,按颜色深浅挂好就成。
角儿们马上都要来扮上了,地方得腾出来。
”他语速很快,像连珠炮似的。
“哎,好嘞!谢谢师哥!”我赶紧应声,脸上有点发烫,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顺着他示意的方向看去,墙角果然堆着一小摞叠放得还算整齐、但显然急需上架的演出服。
定了定神,我快步走过去,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那厚厚一摞抱了起来。
大褂的料子有的光滑冰凉,有的厚实温暖,混杂的布料气息扑面而来。
有点沉,我调整了一下姿势,屏着呼吸,尽量平稳地抱着它们,准备走向那排空着的衣架。
就在我转身的瞬间,视线无意中扫过房间最深处、光线最幽暗的那面镜子前。
那里站着一个人。
他背对着我,身姿挺拔,像一株沉默的青松。
身上是一件月白色的大褂,料子看着就极好,在昏暗中流淌着温润的光泽。
他的肩膀随着某种无声的韵律轻微起伏着,偶尔快速地动一下,似乎在默念着什么。
镜子模糊地映出他的侧脸轮廓,下颌的线条绷得很紧。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月白大褂的肩头部位,深色的汗渍清晰地晕开了一小块,在浅色布料上分外显眼,洇湿的痕迹边缘还在缓慢地向外扩张。
整个后台仿佛只剩下他那片被汗水浸透的肩头,和一种近乎凝固的专注。
空气里只剩下他低沉、快速、却又异常清晰的气流声,是那种只有练贯口时才会有的独特韵律,每一个字音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珠子,在寂静中滚动、碰撞。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我认得这声音。
是张九南。
电视里、广播里听过无数次,但那都是隔着电波,带着舞台特有的夸张和渲染。
此刻,这声音近在咫尺,就在这间堆满了脂粉气和汗味的逼仄后台里,没有话筒的修饰,只有纯粹的气息支撑和字正腔圆的喷吐。
每一个字都带着生命的重量,砸在安静的空气里,砸在我的耳膜上。
那专注的、忘我的姿态,像一块磁石,瞬间攫住了我所有的感官。
脚步不由自主地顿住了,怀里抱着的大褂仿佛也轻了几分,目光焦着在那片被汗水浸透的月白肩头,和他镜中模糊却紧绷的侧影上。
时间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拉长了。
后台其他的声音——远处隐约的谈笑、衣料摩擦的窸窣、搬动道具的轻响——都退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只有他低沉而富有爆发力的贯口,像一条无形的河流,
广德楼——德云社常年演出的剧场,此刻午后的阳光斜斜打在斑驳的牌匾上,将那三个描金的大字映照得有些晃眼。
空气里浮动着一种独特的混合气息:陈旧木质座椅的微尘味、若有若无的线香余烬,还有一丝新布料特有的、略显生硬的浆水气。
这味道并不算好闻,却奇异地让人心头一稳,仿佛一脚踏进了某个凝结了时光的腔调里。
我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里那张印着“实习生”三个红字的临时工作证,边缘已经被汗水洇得有些发软。
作为曲艺专业大三的学生,能被分派到这里实习,简直是撞了大运。
指尖拂过工作证冰凉的塑料膜,心脏在胸腔里擂鼓,一半是初来乍到的怯场,另一半则是快要满溢出来的兴奋。
后台,那个传说中角儿们登台前酝酿风云的地方,此刻就在眼前这道厚重的、漆色深沉的侧门后面。
推开门,光线骤然一暗,仿佛从一个世界滑入了另一个。
门轴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在骤然安静下来的空间里显得格外清晰。
后台并不宽敞,甚至有些逼仄。
几面巨大的、边缘带着水银剥落痕迹的穿衣镜几乎占满了墙面,镜中映出人影幢幢,却又有些扭曲失真。
靠墙是一排排挂得满满当当的衣架,上面垂挂着五颜六色、材质各异的大褂长衫,在昏黄的光线下,像一片沉默而绚丽的丛林。
空气里那股子后台特有的味道更浓了——汗水、脂粉、热茶、还有无数种布料混合的气息,沉甸甸地压下来,带着一股子活生生的、正在酝酿演出的躁动。
“哟,新来的实习生?”一个清亮带笑的男声斜刺里响起,带着点京腔特有的脆生劲儿。
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身形瘦高、穿着深蓝大褂的年轻男子正对着镜子整理领口,闻声转过头来,眉眼清秀,笑容爽朗。
他朝旁边努了努嘴,“喏,小师妹,那边堆着的几件大褂,辛苦归置一下,按颜色深浅挂好就成。
角儿们马上都要来扮上了,地方得腾出来。
”他语速很快,像连珠炮似的。
“哎,好嘞!谢谢师哥!”我赶紧应声,脸上有点发烫,声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紧张。
顺着他示意的方向看去,墙角果然堆着一小摞叠放得还算整齐、但显然急需上架的演出服。
定了定神,我快步走过去,弯下腰,小心翼翼地将那厚厚一摞抱了起来。
大褂的料子有的光滑冰凉,有的厚实温暖,混杂的布料气息扑面而来。
有点沉,我调整了一下姿势,屏着呼吸,尽量平稳地抱着它们,准备走向那排空着的衣架。
就在我转身的瞬间,视线无意中扫过房间最深处、光线最幽暗的那面镜子前。
那里站着一个人。
他背对着我,身姿挺拔,像一株沉默的青松。
身上是一件月白色的大褂,料子看着就极好,在昏暗中流淌着温润的光泽。
他的肩膀随着某种无声的韵律轻微起伏着,偶尔快速地动一下,似乎在默念着什么。
镜子模糊地映出他的侧脸轮廓,下颌的线条绷得很紧。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月白大褂的肩头部位,深色的汗渍清晰地晕开了一小块,在浅色布料上分外显眼,洇湿的痕迹边缘还在缓慢地向外扩张。
整个后台仿佛只剩下他那片被汗水浸透的肩头,和一种近乎凝固的专注。
空气里只剩下他低沉、快速、却又异常清晰的气流声,是那种只有练贯口时才会有的独特韵律,每一个字音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珠子,在寂静中滚动、碰撞。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儿烧子鹅……” 我认得这声音。
是张九南。
电视里、广播里听过无数次,但那都是隔着电波,带着舞台特有的夸张和渲染。
此刻,这声音近在咫尺,就在这间堆满了脂粉气和汗味的逼仄后台里,没有话筒的修饰,只有纯粹的气息支撑和字正腔圆的喷吐。
每一个字都带着生命的重量,砸在安静的空气里,砸在我的耳膜上。
那专注的、忘我的姿态,像一块磁石,瞬间攫住了我所有的感官。
脚步不由自主地顿住了,怀里抱着的大褂仿佛也轻了几分,目光焦着在那片被汗水浸透的月白肩头,和他镜中模糊却紧绷的侧影上。
时间像是被无形的力量拉长了。
后台其他的声音——远处隐约的谈笑、衣料摩擦的窸窣、搬动道具的轻响——都退成了遥远的背景音。
只有他低沉而富有爆发力的贯口,像一条无形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