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zym白云 > 第11章 幽亭瀑语叩词扉

第11章 幽亭瀑语叩词扉 第2页

目录
    花蝴蝶,脚边的竹篓里装着刚采的野花。

    蝴蝶忽又飞起,落在一块卧牛状的石头上,村童们便趴在石头旁,小心翼翼地伸手去够,惊起几只栖息的水鸟。

     他缓步走近,见竹篱旁坐着位老妇人,正在编草鞋。

    “阿婆,这湖叫什么名儿?”煜明轻声询问。

    老妇人抬头,脸上的皱纹像湖面上的涟漪:“唤作‘镜湖’,早年湖里有金鳞鱼,月光底下一摆尾,能把湖水搅成碎银子。

    ”说着,她指了指远处的茅屋,“那儿住的是陈秀才,早年中过举,却爱躲在这儿写些酸文,说什么‘草岸堆石添野趣,竹篱傍舍隐村郭’,倒把咱们的穷村子说成了桃源。

    ” 煜明听罢会心一笑,这不正是眼前的景么?草岸堆石,野趣天然;竹篱傍舍,隐现村郭。

    陈秀才的句子,原是从生活里采来的珍珠。

    他忽然想起去年在京都,文人雅集上众人比拼用典,满座皆是“金谷园”“桃源洞”,却少了这般带着泥土气息的真意。

    此刻站在镜湖畔,他终于懂得,词心不在远,而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老妇人递来一碗凉茶,茶汤里漂着几朵白色的小花:“尝尝,这是山上的茯苓花,消暑最好。

    ”煜明接过饮下,清苦中带着回甘,正如这湖山胜景,初看平淡,细品却韵味无穷。

    他望着湖面轻摇的山影,忽然想起前些日子收到的家书,母亲在信里说故乡的稻田又绿了,父亲仍爱在傍晚牵着牛散步。

    那时他只觉这些琐事平凡,此刻却忽然懂得,所谓“闲云漫卷蓝天阔,静影轻摇逸兴多”,逸兴原是藏在平凡日子里的诗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远处,陈秀才正背着双手在竹篱边踱步,口中念念有词。

    煜明起身告辞,老妇人往他兜里塞了几把晒干的茯苓花:“带着吧,夜里写诗提神。

    ”握着这把带着阳光气息的花草,煜明忽然觉得,自己的词囊里仿佛装满了整个湖山的魂魄——不是山水的形,而是山水的神,是生活在其间的人赋予这方水土的温度。

     三、幽亭独坐听心音 暮色四合时,煜明在山腰间发现一座石亭。

    亭角飞檐上挂着铜铃,山风过时,叮当作响,竟与远处隐约的瀑声相映成趣。

    亭柱上生着些青苔,却被人细心地用小刀刻了几行小字,虽已斑驳,仍可辨“幽亭飞瀑”四字。

     他刚在亭中石凳坐下,忽有细雨飘落。

    雨点打在亭瓦上,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远处的飞瀑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竟似一幅水墨淡彩。

    煜明闭目聆听,瀑声、雨声、铃声,还有自己的心跳声,渐渐融为一体。

    忽然想起师父临终前说的话:“真正的词心,是听得见天地呼吸的声音。

    ” 睁开眼时,见亭外的空地上,几簇新绿的野草在雨中轻轻摇曳,草叶上的水珠顺着叶脉滚落,滴在石缝里,发出细微的“叮咚”声。

    这声音让他想起幼年在私塾,雨天听先生讲《诗经》,雨滴打在窗纸上,先生说:“诗者,天地之心也。

    ”此刻的幽亭、飞瀑、细雨、野草,不正是天地在低吟浅唱么? 他取出纸墨,借着亭中石桌上的月光,写下“青山翠影绕幽亭,飞瀑潺潺落玉屏”。

    写罢首联,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转身见是日间在镜湖遇到的陈秀才,正披着蓑衣含笑而立。

    “小友在此雅集?”陈秀才举手作揖,“方才在湖边见你观瀑,便知是个有心人。

    这幽亭是老朽常来之处,每逢雨夜,听瀑声如雨,便觉尘世纷扰皆成过眼云烟。

    ” 两人在亭中相坐,陈秀才从袖中取出一壶米酒:“山野之物,聊以助兴。

    ”斟酒时,煜明见他袖口补丁摞补丁,却洗得干干净净,谈吐间自有一股清气。

    “老朽在这山里住了十年,初时觉得孤寂,后来却发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