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梦幻蓝天图片 > 第45章 山寨危机与暴雨救援

第45章 山寨危机与暴雨救援 第2页

目录
    他改良传统土灶做的,不用电也能烘干果子。

    " 雨幕中,三人相视而笑。

    远处传来隐约的雷声,像是古老的鼓点。

     暴雨中的山路像一条翻滚的泥龙。

    龙安心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队伍最前面,背上的帆布包已经被雨水浸透,里面装着的《苗疆工物志》用油纸裹了三层,贴着后背发烫——那是他们打赢商标官司的铁证。

     吴晓梅跟在他身后,蓑衣上的棕毛被雨水打成一绺一绺的。

    她怀里抱着潘阿婆的银项圈,外面包着杨婶给的蜡染布,生怕雨水沾了银器。

     "前面塌方了!"阿勇从雨幕里钻出来,满脸泥水,"树和石头把路堵死了。

    " 龙安心抹了把脸,眯眼望去。

    进村的唯一一条公路被山体滑坡彻底截断,几棵碗口粗的杉树横在泥浆里,根须狰狞地朝天支棱着。

    远处隐约传来轰隆声——还有石头在往下滚。

     "绕老猎道吧。

    "他转身对身后十几个村民说,"老人孩子走中间,男的在外围。

    " 队伍调转方向,钻进了一条几乎被杂草淹没的小径。

    这是老一辈上山采药的路,几十年没人走了,石阶上长满青苔,滑得像抹了油。

    龙安心折了根树枝当拐杖,每走几步就回头看看——杨婶背着三岁的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七十岁的潘阿婆被两个妇女架着,银项圈在她胸前晃荡,反射着微弱的白光。

     雨越下越大,山涧的水已经漫到小腿肚。

    龙安心突然站住,耳朵动了动:"你们听见没?" 远处传来一种奇怪的嗡鸣,像是千万只蜜蜂同时振翅。

    阿勇脸色骤变:"糟了,是'龙吼'!" 老人们齐齐倒吸一口凉气。

    龙安心知道这是什么——山里人管泥石流叫"龙吼",因为声音像龙在咆哮。

     "往高处跑!快!" 半山腰的岩洞里,逃难的村民挤作一团。

    龙安心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三个人——小勇和他父母。

     "他们去抢烘干机了!"杨婶急得直拍腿,"那机器是合作社的命根子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洞外,诡异的嗡鸣声越来越近。

    吴晓梅突然从腰间解下个竹筒,倒出几粒黑乎乎的药丸:"含在舌下,能防瘴气。

    " 龙安心刚把药丸含住,舌尖就一阵发麻——是雷公藤和薄荷配的"醒神丹",苗医在山洪时救急用的。

     "不能干等。

    "他抓起捆绳索,"我去找他们。

    " "等等!"潘阿婆颤巍巍地取出项圈,用银齿在洞壁上划了几下。

    奇怪的刮擦声在山洞里回荡,老人们却都竖起了耳朵。

     "东南方,"阿公突然说,"水往东南去了。

    " 龙安心这才明白——银器刮擦岩壁的回声,在苗族人耳中能分辨出水流的走向。

    他绑紧绳索刚要出发,远处突然传来微弱的哨音——是合作社的金属哨,小勇总挂在脖子上。

     "他们在西边!"吴晓梅指着完全相反的方向,"阿婆的银器..." "是回声骗了耳朵!"阿勇猛地站起来,"现在雨这么大,声音在水里会拐弯!" 龙安心已经冲了出去。

     合作社的厂房塌了半边。

    烘干机被砸得扭曲变形,控制面板耷拉在外面,像被撕破的肚皮。

    小勇的父亲正拼命用木棍撬一块水泥板,下面压着他老婆的腿。

     "小勇呢?"龙安心大吼。

     男人满脸是泪,指了指后山:"去、去喊人了..." 轰隆一声巨响,厂房另一侧的墙也倒了。

    浑浊的水流裹着树枝和碎石冲进来,瞬间没到腰际。

    龙安心抓住漂浮的木板,突然看见水里漂着个熟悉的蓝布包——是商标听证会上用的证据材料! 他刚要去捞,一阵剧痛从腿上传来。

    低头一看,钢筋划开的伤口正往外冒血,转眼就被雨水冲淡。

     "龙哥!"小勇的喊声从高处传来。

    少年带着五个青壮年赶回来了,每人手里都拿着奇形怪状的工具——锄头、晾衣杆,甚至还有张旧渔网。

     "用这个!"小勇甩下渔网。

    龙安心瞬间明白了他的意思——苗家捕鱼用的三重网,能兜住重物不破。

     七个男人在齐胸深的水里拉开渔网,像拖船一样把受伤的女人和残存的设备拖向高处。

    小勇他妈怀里还死死抱着个铁盒子——合作社的账本和客户名单,用防水布包着的。

     夜里,幸存的人们挤在鼓楼的火塘边。

    湿衣服蒸腾出的水汽混着艾草的烟,熏得人眼睛发酸。

     务婆在煮一锅奇怪的汤药,里面漂着树根和昆虫壳。

    她挨个给受伤的人敷药,轮到龙安心时,突然用指甲从他伤口里挑出片细小的铁锈。

     "幸好没沾到银器,"老人嘟囔着,"不然肉都要烂掉。

    " 龙安心这才知道,苗医认为铁锈遇银会生"蚀骨毒"。

    吴晓梅正用烧红的针给他缝合伤口,闻言手一抖:"你怎么不早说?烘干机全是铁做的!" "现在怎么办?"杨婶搂着惊魂未定的孙子,"订单月底就要交货..." 阿公用柴刀在地上画了个简易地图:"北坡的'老虎洞'里,有我年轻时藏的土灶。

    "他指着几条线,"按老法子,用火炕烘干。

    " "可那得多少柴火?"小勇爸愁眉苦脸,"再说现在满山湿透..." 龙安心突然想起什么,从湿漉漉的背包里掏出那张防水地图:"我爸的烘干机图纸!不用电,用火塘余热就行!" 火光照亮了泛黄的图纸,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苗族计量单位——"一掌宽"、"一抱粗"。

    年轻人看不懂,老人们却眼睛发亮。

     "这是'地龙灶'啊!"潘阿婆激动得银项圈直晃,"我爷爷那辈烘谷子用的!" 务婆往火塘里撒了把盐,爆出一串火花:"干吧,趁早 北坡的老虎洞比想象中大得多。

    阿公说的"土灶"其实是嵌在岩壁里的一整套烘干系统——三条陶土管道像蛇一样盘绕在洞壁上,尽头是个巨大的木制风箱。

     "这哪是灶,"吴晓梅惊叹,"简直是座工厂!" 男人们砍来还没湿透的松木,女人们用砍刀劈成细条。

    松脂丰富的木条容易引火,这是猎人代代相传的经验。

    龙安心按图纸调整陶管角度,突然发现每个连接处都刻着奇怪的符号。

     "这是'火纹',"阿公摸着那些刻痕,"不同的火要不同的管。

    "他指着最粗的那条,"烘果子的火要'文火',得像煮茶一样耐心。

    " 洞外突然传来欢呼。

    小勇带着几个孩子回来了,每人怀里抱着一捆奇怪的黄色藤蔓。

     "岩黄连!"务婆惊喜地接过,"这东西烧起来没烟,老祖宗烘药材专用的。

    " 连夜赶工的景象宛如一幅古老的画卷:老人指导青壮年组装管道,妇女们用芭蕉叶包裹刺梨铺在陶管上,孩子们穿梭着递工具。

    凌晨时分,第一缕干燥的热风终于从管道口吹出,裹着松木和岩黄连的清香。

     吴晓梅把半干的绣片贴在风口测试,星辰纹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舒展。

    她突然哭了——眼泪还没流到下巴就被热风吹干。

     天蒙蒙亮时,卫星电话突然响了——是深圳的客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龙老板!"对方嗓门大得整个山洞都能听见,"你们上新闻了!省台报道了你们维权的事,现在好多客户打听'仰阿莎'果脯!" 龙安心还没反应过来,电话那头换了个人:"我们是沃尔玛采购部的,想谈个长期合作..." 阿勇不小心碰翻了铁桶,哐当一声巨响。

    电话里疑惑地问:"什么声音?你们在厂房吗?" 龙安心看着洞里热火朝天的景象:老人们围着土灶唱古歌,年轻人用苗语喊着劳动号子,孩子们在管道旁烤洋芋。

     "算是吧,"他笑着说,"最传统的厂房。

    " 暴雨中的山路像一条翻滚的泥龙。

    龙安心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队伍最前面,背上的帆布包已经被雨水浸透,每走一步都能听见包里《苗疆工物志》在油纸包裹里发出的摩擦声。

    这本光绪年间的古籍是他们打赢商标官司的关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