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意外帮助 第3页
鼓楼火塘边的议事持续到深夜。
龙安心转述了省城的发现,阿公听完,往火堆里撒了把特制的"议榔粉"——松香、硫磺和碾碎的铜钱末,这是苗族决定大事时的传统。
火焰突然蹿高,变成诡异的青蓝色。
务婆取出珍藏的"理片"——历代寨老刻有决议的竹片,开始吟诵《议榔词》: "...乌云来了众人挡,大船沉了齐心扛..." 银匠的儿子阿勇突然站起来:"我去省城!我爸教过我辨银术,能证明潘阿婆的项圈是祖传工艺!" 杨婶抹着眼泪也站起来:"我...我绣了四十年仰阿莎,我作证!" 火塘里的"议榔粉"燃到最旺时,务婆取出三样东西:一把稻谷、一根银针、一块火炭。
"明天进省城,"她将这三样分别交给龙安心、吴晓梅和阿勇,"谷子代表生计,银针代表手艺,火炭..."老人顿了顿,"代表我们苗家的硬气。
" 龙安心接过火炭时,烫得掌心发红。
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苗家人不怕烫,怕的是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 政务中心三楼洗手间,龙安心用冷水拍打着发烫的脸。
镜子里的自己眼睛布满血丝,下巴上的胡茬像钢针般扎手。
突然,隔间里传来压低的声音: "...苗韵那个商标肯定要黄,民宗委新调来的李主任是侗族..." 龙安心的手顿住了。
另一个声音接话:"怕什么?张副局长打过招呼了..." 冲水声响起,龙安心迅速闪到门外。
走出来的两个西装男正擦着手,胸前别着"知识产权代理"的徽章。
其中一人突然抬头,与龙安心四目相对。
"看什么看?"那人眼神闪烁,快步离开时撞翻了保洁员的拖把桶。
龙安心弯腰帮忙收拾,发现桶底粘着个透明文件袋。
保洁阿姨一把抢过,用苗语低声说:"后生,这不是你该碰的。
" 他这才注意到阿姨手腕上的铜镯——和务婆的一模一样,雷公山苗寨的标记。
阿姨左右张望,突然塞给他一张纸条:"中午12点,后门垃圾站。
" 正午的垃圾站臭气熏天。
龙安心躲在集装箱后,看见保洁阿姨推着垃圾车走来。
她突然掀开底层隔板,取出个绣着星辰纹的布袋。
"我是潘阿婆的侄女。
"她嗓音沙哑,"抢项圈那伙人昨天又来了政务中心。
"她从布袋里倒出一堆碎纸片,"他们在找这个。
" 龙安心拼凑着纸片——是份被撕碎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名录》批文,落款处盖着省民宗委的大印。
关键处被咖啡渍晕染,但还能辨认"仰阿莎银饰...列入一级保护"的字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件在档案室保险箱。
"阿姨紧张地搓着手,"他们买通了后勤处的人..." 远处传来脚步声。
阿姨猛地将碎纸扫回垃圾车:"明天苗年祭祖日,务婆让你务必参加。
" 老城区银匠铺里,炭火映照着吴师傅沟壑纵横的脸。
他正在熔炼一块发黑的银料,刺鼻的硝酸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是'回炉银'。
"老人头也不抬,"祖辈传下来的废料重炼,最难掌握火候。
" 龙安心递上合作社设计的仰阿莎银饰图样。
老人瞥了一眼,突然将图纸扔进火盆:"狗屁不通!" 图纸在火焰中蜷缩成灰。
老人从工作台下取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是十二枚造型各异的银铃:"这才是正宗的仰阿莎嫁铃,每个铃铛的音高对应一个月份。
" 他拿起最小的那枚:"正月铃,声音要像冰裂..."轻轻一摇,清越的颤音在屋内回荡。
龙安心突然想起务婆唱的古歌:"...正月阿莎戴银铃,声声唤得百花开..."他摸出手机播放录音,银匠的手突然停住了。
"这是...务婆的唱法?"老人的声音发颤,"她还在世?" 凌晨四点,凯寨的祭祖仪式已经开始。
务婆穿着百年苗绣祭袍,手持铜刀在鼓楼前起舞。
龙安心按照指示,将火炭、银针和稻谷摆在神龛的三足架上。
突然,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
三辆黑色SUV停在古枫树下,李老板带着七八个人走来,最前面的摄像机闪着红灯。
"我们是《民族文化探秘》栏目组的!"一个戴眼镜的女人高声说,"听说今天有古老祭典..." 务婆的舞步丝毫未乱,但龙安心看见她向阿公使了个眼色。
阿公悄悄退到鼓楼后,敲响了那面平时不用的铜锣——沉闷的声响惊起一群乌鸦。
"拍摄要交五千块文化保护费。
"吴晓梅突然拦在摄像机前,"现金。
" 李老板眯起眼:"有文件吗?" 吴晓梅亮出一张泛黄的纸——1953年县政府签发的《凯寨民俗活动管理规约》,上面明确写着:"外族拍摄祭祀,需经寨老会同意并缴纳..." 趁他们争执时,龙安心溜到SUV旁。
透过车窗,他看见后座放着潘阿婆的蓝布包裹!正要靠近,一个保镖突然出现:"干什么的?" "我、我来送祭品..."龙安心举起手中的糯米粑。
保镖狐疑地打量着他。
这时鼓楼传来震天的芦笙声——仪式进入高潮,所有人都被吸引过去。
龙安心趁机用糯米粑粘住车门锁,这是小时候阿公教的土法子。
深夜的鼓楼里,龙安心和吴晓梅对照着《苗疆工物志》研究仰阿莎纹样。
务婆坐在火塘边,突然用苍老的声音唱起一段从未听过的古歌: "...银梳藏在第九层,铜镜照着三生路..." "等等!"龙安心猛地站起,"这歌词和书上的图案对不上!" 务婆露出神秘的微笑,从祭袍里取出片薄如蝉翼的银箔:"真纹样在这里。
"银箔对着火光,在墙上投出放大的影子——竟是幅精密的水系图! "这是..."吴晓梅倒吸凉气,"清水江的支流走向!" 务婆点点头:"古时候银匠送嫁妆,按这个路线走才安全。
"她指着图中一个漩涡标记,"潘家的项圈,是在这里捞的银沙打的。
" 龙安心突然明白过来:"所以他们的仿品没有..." "没有水纹。
"老人冷笑,"机器压的银器,哪认得清水江的脾气?" 凌晨两点,合作社仓库传来异响。
龙安心带着猎户家的土狗"黑豹"摸过去,发现有人在撬后窗。
"黑豹"狂吠着冲上去。
黑影慌乱中打翻油桶,刺梨干撒了一地。
龙安心扑上去扭打,扯下对方的面罩——竟是杨婶的儿子小勇! "我...我就是想拿回合同..."少年带着哭腔,"阿妈签完就后悔了,整天哭..." 龙安心松开手,发现少年手臂上全是淤青:"谁打的?" "那些穿黑衣服的..."小勇抹着泪,"他们说要是反悔,就让我读不成书..." 远处车灯闪过。
龙安心赶紧拉着少年躲进地窖,透过缝隙看见李老板的助理带人闯进院子。
"搜!"助理气急败坏地喊,"一定要找到那本破书!" 地窖里,小勇从贴身处掏出个布包:"给...这是我偷拍的。
" 照片上清晰显示:李老板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幅《苗族文化资源分布图》,凯寨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优先收购"。
龙安心捏紧照片,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务婆的歌声。
他们顺着地道爬到鼓楼底部,看见火塘边正在进行古老的"血誓"仪式。
阿公割破手掌,将血滴进酒碗:"...欺我族人者,如欺天地..." 十几个青壮年轮流歃血。
轮到龙安心时,务婆却拦住他:"你是读书人,用这个。
"递来支钢笔。
龙安心在誓词上签下名字,突然发现墨水里混着银粉——这是苗家最郑重的"银墨誓",违约者会被全族唾弃。
天蒙蒙亮时,二十人的队伍在寨口集合。
除了证据材料,每人还带着件特殊物品: 吴晓梅别着母亲留下的银胸针,针尖淬了蛇药; 阿公背着祖传的牛角弓,弦是用马尾毛搓的; 就连小勇也攥着把自制弹弓,皮筋是用橡胶轮胎割的。
务婆给每人发了一小包"行军药"——用山苍子和雷公藤配的提神药,战时苗军专用。
龙安心最后检查了装备: -古歌录音光盘(学生帮忙刻录) -《苗疆工物志》原件(用油布包了三层) -偷拍的照片(藏在了鞋垫夹层) -U盘证据(贴身挂在脖子上)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鼓楼尖顶时,芦笙齐鸣。
老人们唱起了《出征歌》,调子悲壮而铿锵。
龙安心摸了摸别在腰间的"打口舌"布袋,火炭灰和鸡毛的触感让他想起父亲的话: "苗家的道理,有时候得用拳头讲。
"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
龙安心转述了省城的发现,阿公听完,往火堆里撒了把特制的"议榔粉"——松香、硫磺和碾碎的铜钱末,这是苗族决定大事时的传统。
火焰突然蹿高,变成诡异的青蓝色。
务婆取出珍藏的"理片"——历代寨老刻有决议的竹片,开始吟诵《议榔词》: "...乌云来了众人挡,大船沉了齐心扛..." 银匠的儿子阿勇突然站起来:"我去省城!我爸教过我辨银术,能证明潘阿婆的项圈是祖传工艺!" 杨婶抹着眼泪也站起来:"我...我绣了四十年仰阿莎,我作证!" 火塘里的"议榔粉"燃到最旺时,务婆取出三样东西:一把稻谷、一根银针、一块火炭。
"明天进省城,"她将这三样分别交给龙安心、吴晓梅和阿勇,"谷子代表生计,银针代表手艺,火炭..."老人顿了顿,"代表我们苗家的硬气。
" 龙安心接过火炭时,烫得掌心发红。
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苗家人不怕烫,怕的是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 政务中心三楼洗手间,龙安心用冷水拍打着发烫的脸。
镜子里的自己眼睛布满血丝,下巴上的胡茬像钢针般扎手。
突然,隔间里传来压低的声音: "...苗韵那个商标肯定要黄,民宗委新调来的李主任是侗族..." 龙安心的手顿住了。
另一个声音接话:"怕什么?张副局长打过招呼了..." 冲水声响起,龙安心迅速闪到门外。
走出来的两个西装男正擦着手,胸前别着"知识产权代理"的徽章。
其中一人突然抬头,与龙安心四目相对。
"看什么看?"那人眼神闪烁,快步离开时撞翻了保洁员的拖把桶。
龙安心弯腰帮忙收拾,发现桶底粘着个透明文件袋。
保洁阿姨一把抢过,用苗语低声说:"后生,这不是你该碰的。
" 他这才注意到阿姨手腕上的铜镯——和务婆的一模一样,雷公山苗寨的标记。
阿姨左右张望,突然塞给他一张纸条:"中午12点,后门垃圾站。
" 正午的垃圾站臭气熏天。
龙安心躲在集装箱后,看见保洁阿姨推着垃圾车走来。
她突然掀开底层隔板,取出个绣着星辰纹的布袋。
"我是潘阿婆的侄女。
"她嗓音沙哑,"抢项圈那伙人昨天又来了政务中心。
"她从布袋里倒出一堆碎纸片,"他们在找这个。
" 龙安心拼凑着纸片——是份被撕碎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名录》批文,落款处盖着省民宗委的大印。
关键处被咖啡渍晕染,但还能辨认"仰阿莎银饰...列入一级保护"的字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原件在档案室保险箱。
"阿姨紧张地搓着手,"他们买通了后勤处的人..." 远处传来脚步声。
阿姨猛地将碎纸扫回垃圾车:"明天苗年祭祖日,务婆让你务必参加。
" 老城区银匠铺里,炭火映照着吴师傅沟壑纵横的脸。
他正在熔炼一块发黑的银料,刺鼻的硝酸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是'回炉银'。
"老人头也不抬,"祖辈传下来的废料重炼,最难掌握火候。
" 龙安心递上合作社设计的仰阿莎银饰图样。
老人瞥了一眼,突然将图纸扔进火盆:"狗屁不通!" 图纸在火焰中蜷缩成灰。
老人从工作台下取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是十二枚造型各异的银铃:"这才是正宗的仰阿莎嫁铃,每个铃铛的音高对应一个月份。
" 他拿起最小的那枚:"正月铃,声音要像冰裂..."轻轻一摇,清越的颤音在屋内回荡。
龙安心突然想起务婆唱的古歌:"...正月阿莎戴银铃,声声唤得百花开..."他摸出手机播放录音,银匠的手突然停住了。
"这是...务婆的唱法?"老人的声音发颤,"她还在世?" 凌晨四点,凯寨的祭祖仪式已经开始。
务婆穿着百年苗绣祭袍,手持铜刀在鼓楼前起舞。
龙安心按照指示,将火炭、银针和稻谷摆在神龛的三足架上。
突然,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
三辆黑色SUV停在古枫树下,李老板带着七八个人走来,最前面的摄像机闪着红灯。
"我们是《民族文化探秘》栏目组的!"一个戴眼镜的女人高声说,"听说今天有古老祭典..." 务婆的舞步丝毫未乱,但龙安心看见她向阿公使了个眼色。
阿公悄悄退到鼓楼后,敲响了那面平时不用的铜锣——沉闷的声响惊起一群乌鸦。
"拍摄要交五千块文化保护费。
"吴晓梅突然拦在摄像机前,"现金。
" 李老板眯起眼:"有文件吗?" 吴晓梅亮出一张泛黄的纸——1953年县政府签发的《凯寨民俗活动管理规约》,上面明确写着:"外族拍摄祭祀,需经寨老会同意并缴纳..." 趁他们争执时,龙安心溜到SUV旁。
透过车窗,他看见后座放着潘阿婆的蓝布包裹!正要靠近,一个保镖突然出现:"干什么的?" "我、我来送祭品..."龙安心举起手中的糯米粑。
保镖狐疑地打量着他。
这时鼓楼传来震天的芦笙声——仪式进入高潮,所有人都被吸引过去。
龙安心趁机用糯米粑粘住车门锁,这是小时候阿公教的土法子。
深夜的鼓楼里,龙安心和吴晓梅对照着《苗疆工物志》研究仰阿莎纹样。
务婆坐在火塘边,突然用苍老的声音唱起一段从未听过的古歌: "...银梳藏在第九层,铜镜照着三生路..." "等等!"龙安心猛地站起,"这歌词和书上的图案对不上!" 务婆露出神秘的微笑,从祭袍里取出片薄如蝉翼的银箔:"真纹样在这里。
"银箔对着火光,在墙上投出放大的影子——竟是幅精密的水系图! "这是..."吴晓梅倒吸凉气,"清水江的支流走向!" 务婆点点头:"古时候银匠送嫁妆,按这个路线走才安全。
"她指着图中一个漩涡标记,"潘家的项圈,是在这里捞的银沙打的。
" 龙安心突然明白过来:"所以他们的仿品没有..." "没有水纹。
"老人冷笑,"机器压的银器,哪认得清水江的脾气?" 凌晨两点,合作社仓库传来异响。
龙安心带着猎户家的土狗"黑豹"摸过去,发现有人在撬后窗。
"黑豹"狂吠着冲上去。
黑影慌乱中打翻油桶,刺梨干撒了一地。
龙安心扑上去扭打,扯下对方的面罩——竟是杨婶的儿子小勇! "我...我就是想拿回合同..."少年带着哭腔,"阿妈签完就后悔了,整天哭..." 龙安心松开手,发现少年手臂上全是淤青:"谁打的?" "那些穿黑衣服的..."小勇抹着泪,"他们说要是反悔,就让我读不成书..." 远处车灯闪过。
龙安心赶紧拉着少年躲进地窖,透过缝隙看见李老板的助理带人闯进院子。
"搜!"助理气急败坏地喊,"一定要找到那本破书!" 地窖里,小勇从贴身处掏出个布包:"给...这是我偷拍的。
" 照片上清晰显示:李老板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幅《苗族文化资源分布图》,凯寨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优先收购"。
龙安心捏紧照片,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务婆的歌声。
他们顺着地道爬到鼓楼底部,看见火塘边正在进行古老的"血誓"仪式。
阿公割破手掌,将血滴进酒碗:"...欺我族人者,如欺天地..." 十几个青壮年轮流歃血。
轮到龙安心时,务婆却拦住他:"你是读书人,用这个。
"递来支钢笔。
龙安心在誓词上签下名字,突然发现墨水里混着银粉——这是苗家最郑重的"银墨誓",违约者会被全族唾弃。
天蒙蒙亮时,二十人的队伍在寨口集合。
除了证据材料,每人还带着件特殊物品: 吴晓梅别着母亲留下的银胸针,针尖淬了蛇药; 阿公背着祖传的牛角弓,弦是用马尾毛搓的; 就连小勇也攥着把自制弹弓,皮筋是用橡胶轮胎割的。
务婆给每人发了一小包"行军药"——用山苍子和雷公藤配的提神药,战时苗军专用。
龙安心最后检查了装备: -古歌录音光盘(学生帮忙刻录) -《苗疆工物志》原件(用油布包了三层) -偷拍的照片(藏在了鞋垫夹层) -U盘证据(贴身挂在脖子上)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鼓楼尖顶时,芦笙齐鸣。
老人们唱起了《出征歌》,调子悲壮而铿锵。
龙安心摸了摸别在腰间的"打口舌"布袋,火炭灰和鸡毛的触感让他想起父亲的话: "苗家的道理,有时候得用拳头讲。
" 喜欢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请大家收藏:()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