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3页
甫毕正在殿中小憩。
那武氏之女似乎才刚刚哭过一场,面上泪痕犹在,见到汉王到来才敛了衣裙向李隆基施礼告退。
卷一(十四)长门 李隆基半靠于宝座之上,神色间颇有些倦意。
他招了汉王近身前来,闲话几句后干脆摒退了左右。
[四郎,近来皇后如何?] [母后精神不佳,儿臣多日未去甘露殿打扰了。
]汉王据实而言。
[这些年来,皇后究竟待你如何?]李隆基坐起了身子,抬眼见汉王踌躇不答,又道,[照实说来便是,无须顾虑!] [回父皇,尚好。
]六宫眼前皇后对汉王算得上关怀备至,视如己出,而私下里进了甘露殿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一则皇后所为也算人之常情,二则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心知,汉王不惯对人多言。
[在朕面前你还要替她隐瞒吗!何谓尚好?朕却听说皇后于教导皇子一事上阳奉阴违,从来未曾尽过心力,有亏圣德!你说可有此事?]李隆基说起皇后行径语气微带愠怒,挑起一对剑眉。
[……此事不假。
]汉王沉吟片刻,终究点了点头。
[哼!果真大胆,竟敢罔顾圣命!如此行径岂能担当皇后之名?]李隆基怒气不小,站起身来向着汉王道,[你不必再有所顾忌,她还做过些什么好事都一一说给朕听!] [据儿臣所知,并无其他了。
] [那厌胜之术呢?]李隆基目光如电,直视汉王。
[儿臣确实从未听说!]汉王心知厌胜之类的巫术在宫中禁绝已久,只因一旦牵涉其中无论何等身份按律必是一概处死。
李隆基知道汉王不善作伪,想来确实不得而知,转念一想道:[罢了!这等性命交关的秘事想来那妖妇定是百般谨慎,又怎能让你得知?朕已命人去甘露殿中仔细查看,若有真凭实据朕定不轻饶!] 汉王见今日李隆基神色不善,怒气冲冲,恐怕是当真对王皇后忍无可忍了。
虽然不明厌胜之术与皇后有何干系,却也不便在此时发问,只是默然立于李隆基身畔。
父子二人一时均是无话可说,只隐约听闻宫殿外围廊下成片铜铃的响声。
终于传来脚步声响,有侍卫入内上报,言到已经在甘露殿中找到了实施厌胜的几样证物。
汉王在一边看了,原来是霹雳木所制的几张符厌,据那侍卫所言符厌之上刻了天地铭文还有李隆基与王皇后的名讳生辰。
另外有一篇祝祷的祭文,大意是说希望能够早生贵子将来拥有与天后武则天一样的绝世之才。
李隆基看过这几样物件不免雷霆震怒,立刻下令摆驾兴庆宫,诏文书令入勤政务本楼中起草废后诏书。
汉王独自回入丹霞殿,晚秋问起时便大略说了今日见闻。
二人均觉此事古怪,皇后如今和废人无异,又怎会想到费心制了这些符厌出来?何况皇后早已过了生育的年纪,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子嗣还抱有期望。
以晚秋之见,多半是武氏之女觊觎皇后宝座日久,王皇后虽然失宠多年却迟迟不见李隆基有废后的意思,她心急之下才出手推波助澜。
汉王默然不语,今日父皇对皇后满腔厌恶之情表露无疑,只觉就算厌胜之事并无凭据可依,早晚也能寻到其他由头只须能废黜皇后便可。
晚间汉王在昭明阁给慕容承写起了回信,虽不是刻意提及宫中种种争斗之事,笔端百转依旧难免透露了几分自身的倦怠之意。
历经近一十四年的宫廷生活,种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已经看得太多太够,最后不过是渐归麻木,待过后再行回想只能平白生出厌倦万分的心来。
汉王始觉当年庆王之举极是明智,若是可以自己亦是宁愿舍了眼前万般繁华,好远远地离了这宫中是是非非。
有一瞬间汉王倒是有些羡慕起此刻的慕容承来,远在边关即使苦寒度日,也总好过在这锦绣成堆的深宫内院沉寂下去。
汉王暗自心道,再等上一年便也学了庆王出宫去,就此迁往封地也罢。
最后一次见到皇后已经是在荒芜寂寥的长门永巷,这才是真正的冷宫,和雕栏玉砌的甘露殿不可同日而语。
汉王想起幼时所见,自己眼前这个破衣烂衫的疯癫女子曾是何等光芒万丈,威风凛凛?只是韶华逝水,红颜易老,而君恩逝去更是远胜年华匆匆。
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纵然今日还未落到皇后这般境地,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就连此时万人之上的新封惠妃武氏纵然得到了皇后礼遇,他日也未必可得善终。
只因这宫禁之内,本无寸土干净。
说是来探望被废黜的皇后,然而王氏已经全然失去神智,镇日只有痴颠呓语不断,又能有什么可说?汉王默然看了片刻便转身离去,未料一直独自缩在墙角的疯妇突然扑了过来一把扯住汉王身后衣裾。
[陛下又要离臣妾而去了吗?臣妾当真如此不堪,不能让陛下稍有心动吗?]语声尖锐,三分怨愤,七份无奈。
那武氏之女似乎才刚刚哭过一场,面上泪痕犹在,见到汉王到来才敛了衣裙向李隆基施礼告退。
卷一(十四)长门 李隆基半靠于宝座之上,神色间颇有些倦意。
他招了汉王近身前来,闲话几句后干脆摒退了左右。
[四郎,近来皇后如何?] [母后精神不佳,儿臣多日未去甘露殿打扰了。
]汉王据实而言。
[这些年来,皇后究竟待你如何?]李隆基坐起了身子,抬眼见汉王踌躇不答,又道,[照实说来便是,无须顾虑!] [回父皇,尚好。
]六宫眼前皇后对汉王算得上关怀备至,视如己出,而私下里进了甘露殿中却是另一番光景。
一则皇后所为也算人之常情,二则此事如人饮水,冷暖自心知,汉王不惯对人多言。
[在朕面前你还要替她隐瞒吗!何谓尚好?朕却听说皇后于教导皇子一事上阳奉阴违,从来未曾尽过心力,有亏圣德!你说可有此事?]李隆基说起皇后行径语气微带愠怒,挑起一对剑眉。
[……此事不假。
]汉王沉吟片刻,终究点了点头。
[哼!果真大胆,竟敢罔顾圣命!如此行径岂能担当皇后之名?]李隆基怒气不小,站起身来向着汉王道,[你不必再有所顾忌,她还做过些什么好事都一一说给朕听!] [据儿臣所知,并无其他了。
] [那厌胜之术呢?]李隆基目光如电,直视汉王。
[儿臣确实从未听说!]汉王心知厌胜之类的巫术在宫中禁绝已久,只因一旦牵涉其中无论何等身份按律必是一概处死。
李隆基知道汉王不善作伪,想来确实不得而知,转念一想道:[罢了!这等性命交关的秘事想来那妖妇定是百般谨慎,又怎能让你得知?朕已命人去甘露殿中仔细查看,若有真凭实据朕定不轻饶!] 汉王见今日李隆基神色不善,怒气冲冲,恐怕是当真对王皇后忍无可忍了。
虽然不明厌胜之术与皇后有何干系,却也不便在此时发问,只是默然立于李隆基身畔。
父子二人一时均是无话可说,只隐约听闻宫殿外围廊下成片铜铃的响声。
终于传来脚步声响,有侍卫入内上报,言到已经在甘露殿中找到了实施厌胜的几样证物。
汉王在一边看了,原来是霹雳木所制的几张符厌,据那侍卫所言符厌之上刻了天地铭文还有李隆基与王皇后的名讳生辰。
另外有一篇祝祷的祭文,大意是说希望能够早生贵子将来拥有与天后武则天一样的绝世之才。
李隆基看过这几样物件不免雷霆震怒,立刻下令摆驾兴庆宫,诏文书令入勤政务本楼中起草废后诏书。
汉王独自回入丹霞殿,晚秋问起时便大略说了今日见闻。
二人均觉此事古怪,皇后如今和废人无异,又怎会想到费心制了这些符厌出来?何况皇后早已过了生育的年纪,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子嗣还抱有期望。
以晚秋之见,多半是武氏之女觊觎皇后宝座日久,王皇后虽然失宠多年却迟迟不见李隆基有废后的意思,她心急之下才出手推波助澜。
汉王默然不语,今日父皇对皇后满腔厌恶之情表露无疑,只觉就算厌胜之事并无凭据可依,早晚也能寻到其他由头只须能废黜皇后便可。
晚间汉王在昭明阁给慕容承写起了回信,虽不是刻意提及宫中种种争斗之事,笔端百转依旧难免透露了几分自身的倦怠之意。
历经近一十四年的宫廷生活,种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已经看得太多太够,最后不过是渐归麻木,待过后再行回想只能平白生出厌倦万分的心来。
汉王始觉当年庆王之举极是明智,若是可以自己亦是宁愿舍了眼前万般繁华,好远远地离了这宫中是是非非。
有一瞬间汉王倒是有些羡慕起此刻的慕容承来,远在边关即使苦寒度日,也总好过在这锦绣成堆的深宫内院沉寂下去。
汉王暗自心道,再等上一年便也学了庆王出宫去,就此迁往封地也罢。
最后一次见到皇后已经是在荒芜寂寥的长门永巷,这才是真正的冷宫,和雕栏玉砌的甘露殿不可同日而语。
汉王想起幼时所见,自己眼前这个破衣烂衫的疯癫女子曾是何等光芒万丈,威风凛凛?只是韶华逝水,红颜易老,而君恩逝去更是远胜年华匆匆。
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纵然今日还未落到皇后这般境地,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就连此时万人之上的新封惠妃武氏纵然得到了皇后礼遇,他日也未必可得善终。
只因这宫禁之内,本无寸土干净。
说是来探望被废黜的皇后,然而王氏已经全然失去神智,镇日只有痴颠呓语不断,又能有什么可说?汉王默然看了片刻便转身离去,未料一直独自缩在墙角的疯妇突然扑了过来一把扯住汉王身后衣裾。
[陛下又要离臣妾而去了吗?臣妾当真如此不堪,不能让陛下稍有心动吗?]语声尖锐,三分怨愤,七份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