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 > 谁与归原版 > 第8章

第8章 第2页

目录
    在的伏俟城已是烽火连天,血流成河。

    可那满城战火之中,慕容承这样一个自幼便是锦绣珠玉般的人是否也在驰骋疆场,冲锋陷阵?而他不善武艺于乱军之中又是否能够自保,抑或是已经为敌所伤?心中种种疑问却都不得而知,只因慕容承守口如瓶。

     汉王按着慕容承所问在回信中一一作答。

    丹霞殿众人尤其是晚秋时常记挂着慕容承,多次问及何时归期,至于宫外慕容府的管事仆从们那种种关切之情可想而知。

    凌烟阁众人一切安好,顾太傅依旧精神健烁,只是记性差了许多,常常一遍又一遍说起慕容承幼时做过的胡闹之事。

    而庆王嗣直与太子嗣谦大婚后便离开了国子监,从前在课堂上与太子一党针锋相对的场景便极少再有了。

    一样样写来洋洋洒洒,最后竟也和慕容承寄来的那一封不相上下。

    汉王略一犹豫,最终还是郑重询问了伏俟城战事如何,身体是否安康。

    他在信的末尾附上了一套可以强身健体的功法,虽是粗浅的法门然而胜在易学易练,应当多少能对慕容承有些助益。

     再一次接到慕容承回信的时候又是三月过去,这次汉王却知并非单单是相隔千里的缘故。

    期间前线战报频传青海国都伏俟城终于还是彻底失守,唐军偕同鲜卑慕容氏军队放弃伏俟城一路退向了青海湖南岸,驻扎于丝绸古道上的重镇金城。

    算来慕容承离京已达半年,青海国战事亦是经年累月,而吐蕃国竟是并不如何忌惮唐军来援,至今也不曾正式退兵。

    慕容承在这样的境况下还能有暇写上一封书信已是相当不易了,恐怕那信使亦是千辛万苦才冲出重围最终到达了长安。

     这次的回信与上回相比篇幅短了一半,汉王也不以为意,哪怕只有寥寥只言片语却也知道慕容承平安无事,便也足以安心。

    慕容承终于不再避言战况,不过字里行间倒看不出他对伏俟城失守一事有多痛心疾首,反倒对汉王絮絮说起青海湖南岸的风土人情来。

    似乎这些地方受战火冲击并不深,金城依旧有西域各国客商驻留,与那长安西市倒还有几分相似。

    慕容承在信中特地提及曾到过金城之东有一名为播仙镇的小城,盛产极佳的葡萄酿,他曾带了不少回到金城分予将士们共饮助兴,时日久了竟是每日无酒不欢,还道日后若有机会回到长安定要带上几坛与汉王好好共醉一场。

    汉王印象中慕容承并非嗜酒成性之人,不过猜想经过这番军中铁甲寒衣的日子,恐怕从此美酒佳酿对于那人而言已不是从前花前月下的陪衬之物了。

     晚秋听闻今日又有青海国信使入宫便寻了汉王探听慕容承近况如何,一路听下来不禁皱了眉:[慕容王子竟还是不能回到长安吗?] [信中确实未言归期,不过只待战事结束应该便回来了。

    ]汉王合上了信笺,随口答着。

     [难为了慕容王子……说起来那青海国是他故乡,若是从此不必再回长安恐怕才是于他最好的。

    ]晚秋轻轻摇头,回来长安又有什么作为?难道当真要慕容承做一辈子人质? 汉王眼神微微一滞,也是明白了晚秋之意,颔首道:[归与不归也不是听凭他一人做主的,还须看父皇之意。

    ] 晚秋摇头轻叹:[如今长生殿那里又能有多少指望?听说为了那武氏之女近来频频荒废朝堂,青海国的战事恐怕早已抛诸脑后。

    ] 汉王亦是见过那武攸止之女的,确实姿容出众,解语动人,但若比起自己母亲的画像来仍是远远不及,却是不知父皇如何为此人沉迷至此。

    前段日子听闻太子妃薛氏的家人在朱雀大街上与恒安王家臣不知如何起了冲突,薛家仗着太子妃已经怀有身孕便对武家言语中多有不屑之情。

    最终太子和太子妃二人却被李隆基叫来狠狠训斥了一场,反对武氏之女眷顾更深。

    朝野上下为了此事也是多有微词,只不过太子不得圣心已久,也无人敢当真出言劝说帝王家事。

     后宫争宠向来如此,汉王早已见怪不怪,种种事情只是听晚秋说过便罢。

    不知为何自从武氏之女得宠就处处针对王皇后,如今李隆基已经彻底冷落了甘露殿,就连在人前那象征性的皇后礼遇也懒得再给予,只下诏声称皇后抱恙需闭门休养,不宜再操劳六宫诸事。

    汉王却再清楚不过皇后何曾有恙,不过是李隆基所寻的借口好将皇后禁锢甘露殿中。

    与其说这个嫡母是有病在身,还不如说是有心病作祟,不过那也是被幽闭甘露殿三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汉王去探望时偶见皇后时而疯疯癫癫将自己认做了父皇,或是呆若木鸡一言不发,极少有神智清明的时候。

    想是李隆基也听闻了此事,干脆从此免了汉王每日拜谒甘露殿之礼。

     算来汉王已经有月余未听闻甘露殿近况了,此时想起正待要问晚秋,殿外忽然来了兴庆宫内侍,言道李隆基有事宣诏汉王。

    那内侍将汉王带至太液池畔一座水榭偏殿中,原来是李隆基与武氏之女游湖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