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汉纪七 太宗孝文皇帝下 第2页
一般人扛不动,也不会被奸诈邪恶的人惦记,可一天没有就得受饥寒。
所以圣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服役的人不少于两个,能耕种的土地不过百亩,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过百石。
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还要砍柴,为官府服役,应付各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还要私下里迎来送往,吊唁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小孩。
如此辛勤劳苦,还会遭受水旱灾害,再加上紧急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征收赋税还不按时,早上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
有粮食的人只能半价卖掉粮食,没有粮食的人就得借加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宅、卖子孙来偿还债务的情况。
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积货物,谋取暴利,小的开店贩卖,赚取差价,每天在都市中游荡,趁着朝廷急需物资,卖的东西价格必定翻倍。
所以他们男的不耕种,女的不养蚕织布,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没有农民的辛苦,却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他们凭借财富,结交王侯,势力超过官吏,还为了利益相互倾轧;出门千里游玩,一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乘坐坚固的车子,赶着肥壮的马匹,穿着丝绸鞋子,披着白色的丝绸衣服。
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下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要想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百姓可以用粮食来作为获得奖赏和免除刑罚的手段。
现在招募天下人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封爵,可以赎罪。
这样一来,富人能得到爵位,农民能得到钱财,粮食也能流通起来。
能够缴纳粮食来获取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
从他们多余的粮食中拿出一部分供朝廷使用,那么贫民的赋税就能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获利。
现在规定百姓有一匹战马的,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这样的优待。
神农氏曾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百步宽的护城河,上百万的披甲士兵,但如果没有粮食,也守不住。
’由此可见,粮食是君主最需要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获得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献上一匹战马的功效相比,相差太远了。
爵位,是君主所掌控的,从嘴里说出来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里不会匮乏。
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
让天下人都向边境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境的粮食肯定就多了。
”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百姓向边境缴纳粮食,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皇上您让天下人缴纳粮食到边境来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
我担心边境士卒的粮食不够用,把天下的粮食大量调运过去。
如果边境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地赦免罪犯,并且不再向农民征收租税。
这样,皇上的恩泽就能遍及万民,百姓会更加努力务农,生活富足安乐。
” 汉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致力于根本。
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可田野并没有更多地被开垦,年景一旦不好,百姓就面带饥色;这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不多,官吏也没有更加努力。
我的诏书多次下达,每年都鼓励百姓种树,可成效却不显着,这是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勤勉,对百姓的劝勉也不明确。
况且我们的农民非常辛苦,官吏却不体谅,这怎么能让农业生产取得成效呢!今年就赐给农民一半的租税。
” 公元前167年,甲戌年,春天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来提供祭祀用的谷物;皇后亲自采桑,来提供祭祀穿的礼服。
要把相关礼仪准备好!” 当初,秦朝的祝官有一种秘祝的制度,一旦出现灾祸吉祥的事情,就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
这年夏天,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灾祸是由怨恨引起,福气是由德行产生,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来承担。
所以圣明的君主看重五谷而轻视金玉。
现在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民,服役的人不少于两个,能耕种的土地不过百亩,百亩土地的收成不过百石。
春天耕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冬天贮藏,还要砍柴,为官府服役,应付各种徭役;春天不能躲避风尘,夏天不能躲避暑热,秋天不能躲避阴雨,冬天不能躲避寒冷,一年四季没有一天休息;还要私下里迎来送往,吊唁死者,慰问病人,抚养孤儿,养育小孩。
如此辛勤劳苦,还会遭受水旱灾害,再加上紧急的政令、繁重的赋税,征收赋税还不按时,早上发布的命令晚上就改变。
有粮食的人只能半价卖掉粮食,没有粮食的人就得借加倍利息的高利贷,于是就出现了卖田宅、卖子孙来偿还债务的情况。
而那些商人,大的囤积货物,谋取暴利,小的开店贩卖,赚取差价,每天在都市中游荡,趁着朝廷急需物资,卖的东西价格必定翻倍。
所以他们男的不耕种,女的不养蚕织布,却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精美的食物;没有农民的辛苦,却能获得丰厚的收益。
他们凭借财富,结交王侯,势力超过官吏,还为了利益相互倾轧;出门千里游玩,一路上车辆络绎不绝,乘坐坚固的车子,赶着肥壮的马匹,穿着丝绸鞋子,披着白色的丝绸衣服。
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流亡的原因。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下最要紧的事,莫过于让百姓从事农业生产。
要想让百姓务农,关键在于重视粮食;重视粮食的办法,在于让百姓可以用粮食来作为获得奖赏和免除刑罚的手段。
现在招募天下人向官府缴纳粮食,可以封爵,可以赎罪。
这样一来,富人能得到爵位,农民能得到钱财,粮食也能流通起来。
能够缴纳粮食来获取爵位的,都是有多余粮食的人。
从他们多余的粮食中拿出一部分供朝廷使用,那么贫民的赋税就能减少,这就是所谓的损有余,补不足,政令一出,百姓就能获利。
现在规定百姓有一匹战马的,可以免除三个人的兵役;战马是国家的军事装备,所以给予这样的优待。
神农氏曾教导说:‘有十仞高的石头城墙,百步宽的护城河,上百万的披甲士兵,但如果没有粮食,也守不住。
’由此可见,粮食是君主最需要的,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现在让百姓缴纳粮食获得爵位,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个人的兵役,这与献上一匹战马的功效相比,相差太远了。
爵位,是君主所掌控的,从嘴里说出来就无穷无尽;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里不会匮乏。
得到高爵位和免除罪行,是人们非常渴望的。
让天下人都向边境缴纳粮食来获得爵位、免除罪行,不出三年,边境的粮食肯定就多了。
”汉文帝听从了晁错的建议,下令百姓向边境缴纳粮食,根据缴纳粮食的多少授予不同等级的爵位。
晁错又上奏说:“皇上您让天下人缴纳粮食到边境来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
我担心边境士卒的粮食不够用,把天下的粮食大量调运过去。
如果边境的粮食足够支撑五年,就可以让百姓把粮食缴纳到郡县;郡县的粮食足够支撑一年以上,就可以适时地赦免罪犯,并且不再向农民征收租税。
这样,皇上的恩泽就能遍及万民,百姓会更加努力务农,生活富足安乐。
” 汉文帝又采纳了他的建议,下诏说:“引导百姓的途径,在于致力于根本。
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到现在已经十年了,可田野并没有更多地被开垦,年景一旦不好,百姓就面带饥色;这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人还不多,官吏也没有更加努力。
我的诏书多次下达,每年都鼓励百姓种树,可成效却不显着,这是官吏执行我的诏令不勤勉,对百姓的劝勉也不明确。
况且我们的农民非常辛苦,官吏却不体谅,这怎么能让农业生产取得成效呢!今年就赐给农民一半的租税。
” 公元前167年,甲戌年,春天二月甲寅日,汉文帝下诏说:“我亲自率领天下百姓耕种,来提供祭祀用的谷物;皇后亲自采桑,来提供祭祀穿的礼服。
要把相关礼仪准备好!” 当初,秦朝的祝官有一种秘祝的制度,一旦出现灾祸吉祥的事情,就把过错推给下面的人。
这年夏天,汉文帝下诏说:“我听说,按照天道,灾祸是由怨恨引起,福气是由德行产生,百官的过错,应该由我来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