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 > 第22章 周纪五 赧王下

第22章 周纪五 赧王下 第2页

目录
    王。

    ”赵王把这件事告诉平阳君赵豹,赵豹回答说:“圣人都觉得无缘无故得到好处是很危险的事。

    ”赵王说:“人家是感激我的德行,怎么能说是无缘无故呢?”赵豹说:“秦国像蚕吃桑叶一样慢慢吞并韩国土地,把韩国从中截断,不让两边相通,本来就觉得能轻易得到上党。

    韩国之所以不把上党给秦国,就是想把灾祸转嫁给赵国。

    秦国付出了辛劳,赵国却坐享其成,强大的国家都不能从弱小的国家那里轻易得到好处,弱小的国家反倒能从强大的国家那里得到吗?这怎么能不算无缘无故呢?大王不如不要接受。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王又把这事告诉平原君,平原君却请求接受上党。

    赵王就派平原君去接收土地,把三个万户大邑封给上党太守,封他为华阳君;把三个千户小邑封给各县县令,封他们为侯,当地官吏和百姓都晋爵三级。

    冯亭流着泪不见赵国使者,说:“我不忍心出卖君主的土地,还靠它来获取利益啊!” 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辛丑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攻打上党,把它攻克了。

    上党的百姓逃到赵国。

    赵国的廉颇驻军在长平,来安置上党百姓。

    王龁于是攻打赵国。

    赵军打了几次都没打赢,还损失了一名副将和四名都尉。

    赵王和楼昌、虞卿商量对策,楼昌请求派重要使者去秦国求和。

    虞卿说:“现在掌握求和主动权的在秦国,秦国一心想打败大王的军队,就算我们去求和,秦国也不会答应。

    不如派使者带着贵重宝物去拉拢楚国、魏国,楚、魏要是接受了,秦国就会怀疑各国要合纵抗秦,这样求和才有希望成功。

    ”赵王不听,还是派郑朱去秦国求和,秦国接受了郑朱。

    赵王对虞卿说:“秦国已经接纳郑朱了。

    ”虞卿回答:“大王肯定求不成和,而且军队还会被打败。

    为什么呢?因为各国祝贺秦国胜利的使者都在秦国呢。

    郑朱是赵国的贵人,秦王和应侯一定会大肆宣扬郑朱来显示赵国求和的事,让天下人都知道。

    各国看到大王向秦国求和,肯定不会来救赵国。

    秦国知道各国不会救赵国,求和就更不可能成功了。

    ”果然,秦国后来大肆宣扬郑朱,却不跟赵国谈求和的事。

     秦国多次打败赵军,廉颇就坚守营垒,不与秦军交战。

    赵王觉得廉颇损失太多,还越来越胆小不敢出战,很生气,多次责备他。

    应侯又派人在赵国花了千金施行反间计,到处说:“秦国最怕的,就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带兵!廉颇很容易对付,而且他都快投降了!”赵王于是就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将领。

    蔺相如说:“大王您只看名声就任用赵括,就像把瑟的弦柱用胶黏住然后弹奏一样,不知变通。

    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却不懂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

    ”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觉得天下没人能比得上他。

    他曾经和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赵奢并不觉得他真的厉害。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原因,赵奢说:“战争,是关乎生死的大事,可赵括却把它说得很轻松。

    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一定让他带兵,毁掉赵军的肯定是他。

    ” 等到赵括要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任用。

    赵王问:“为什么?”赵母回答:“当初我侍奉他父亲,他父亲做大将的时候,亲自捧着饭食给士兵吃,这样的人有几十位;他结交的朋友有上百位;大王和宗室赏赐的东西,他都全部分给军中官吏和士大夫;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现在赵括一旦做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拜见,军吏们都不敢抬头看他;大王赏赐的金银绸缎,他都拿回家藏起来,每天还留意哪里有合适的田地房产,就买下来。

    大王您觉得他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心思完全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母接着说:“如果赵括有不称职的地方,我请求不要牵连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

     秦王听说赵括当了赵军将领,就暗中派武安君白起担任上将军,王龁为副将,还下令军中:“有谁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的消息,斩首!”赵括到了军中,把原来的规章制度全都改了,还更换了军中官吏,然后出兵攻打秦军。

    武安君假装战败逃跑,却布置了两支奇兵准备突袭赵军。

    赵括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前,秦军营垒坚固,赵军攻不进去。

    这时,秦军两万五千人的奇兵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又有五千骑兵把赵军的营垒也截断了。

    赵军被分成两部分,粮道也被切断。

    武安君派出轻装部队攻击赵军,赵军交战不利,就修筑营垒坚守,等待救援。

     秦王听说赵军粮道被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派到长平,阻断赵国的救兵和粮食。

    齐国、楚国派兵救赵国。

    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借粮,齐王不答应。

    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就像屏障一样,就好比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嘴唇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祸就会降临到齐、楚两国。

    救赵国这件事,就像捧着漏水的瓮去浇烧焦的锅一样紧急。

    而且救赵国是高尚的义举;击退秦军,可以彰显名声;用义举拯救即将灭亡的国家,用威势击退强大的秦国。

    不做这些,却吝惜粮食,这对国家的长远考虑来说,实在是大错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