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爱恨无情 > 第176章 墨染山河

第176章 墨染山河 第2页

目录
    他采访老红军的固定装扮。

    推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书法作品,行草隶篆各体兼备,最醒目的是床头那幅“巴山浩气有灵性,秦岭胸中无弱兵”,笔力雄浑,气势磅礴。

    窗边的坐椅上,一位清瘦的老人正在宣纸上挥毫。

    听到动静,他头也不抬:“稍等,最后一笔!”毛笔在纸上重重一顿,如刀劈斧削。

     老人这才抬头,露出一张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的脸。

    最让少丰惊讶的是那双眼睛——明亮如炬,完全不像病人的眼神。

    “二位小老弟!专程来拜访我吗?”魏老的声音沙哑却有力,带着浓重的川东口音。

    少丰上前鞠躬:“魏老您好,我们来自大巴山。

    现在那里留下的许多红色石刻标语,据说都出自您之手?”“哪里哪里,我只写了很少的一些。

    ”魏老谦虚地回道,当时写的人很多,最上面负责领导的是省委宣传部刘部长嘛!刻写队长是赵怀中嘛!我们都没有见过。

    只听说过他们的名字。

    那时苏区二十多个县,又不通车,全靠双脚走路,他们是在苏区总部通南巴一带,我带的三十多人的刻写队,主要在绥定府那附近,与刘部长和赵怀中他们还有百多里路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魏老打开话匣说当年,记忆非常清醒,如数家珍向少丰和光标师兄道来,“不过,我从那时开始,就独创了一种字体,还算有点特色吧!你们看,”他指着宣纸上的“薪火相传”四个大字墨迹未干,最后一笔的飞白如火焰升腾。

    不同于传统书法,这些字的笔画间隐约有枪械的刚硬线条,却又保持着毛笔的韵律。

    “这叫'枪杆体',就是这种,”魏老得意地说,“我独创的。

    笔杆子要像枪杆子一样坚硬!字也要像子弹一样有力!”光标师兄小心地拿起另一幅作品:“魏老,这是您当年刻在腊子口的标语吧?”少丰看到纸上临摹的是“红军是穷人的队伍”七个大字,每个字都如刀刻斧凿般深刻。

     “不是临摹,是重写!”魏老突然激动起来,“1935年我亲手刻在石壁上的,现在成了旅游景点...”他转向少丰,“年轻人,知道我怎么当上标语员的吗?”少峰连忙翻开笔记本。

    魏老却摆摆手:“先别急,听我说完再写。

    ”窗外阳光正好,照在老人银白的鬓角上泛着光。

    魏老的目光越过病房墙壁,回到八十年前的达县中学。

    “我那时是全校书法比赛第一名,本来要考师范当教书匠。

    ”魏老的手指在坐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仿佛在打拍子,“1933年红军到达县,政治部看中我的字,发给我一把錾子一把锤,说'小魏,革命需要你的笔'!”少丰想象着那个文弱书生拿起刻刀的场景,与眼前这位“书法将军”渐渐重合。

     “大巴山的石头硬啊!”魏老举起右手,虎口处厚厚的茧子至今未褪,“第一天就满手血泡,但刻完'赤化全川'四个字,乡亲们围着叫好,值了!”护士进来送药,魏老一饮而尽,继续讲述:“过草地时,宣传队就剩三个人。

    我发着高烧,用木炭在树皮上写标语。

    队长赵怀中说我'一字能当十万兵'!”少丰听得入神,笔尖悬在纸上忘了落下。

    这些故事比教科书生动百倍,他能看见茫茫草地中那个倔强的背影,用艺术点燃希望。

    “魏老的字刻遍了大半个中国。

    ”光标师兄展示手机里的照片:河西走廊岩壁上的“北上抗日”,太行山上的“持久战”,甚至还有日军碉堡废墟上的“缴枪不杀”。

    最得意的是延安宝塔山下的'为人民服务'。

    魏老眼中闪着光,“主席看了说:'这个小鬼的字,有革命的气魄!'”少丰终于忍不住问:“那运动时...”病房里的空气突然凝固。

    魏老的笑容慢慢消失,他卷起袖子,露出手腕上触目惊心的疤痕。

    “'黑艺术','反革命宣传分子'...”老人平静地列举着罪名,“他们让我用左手写认罪书——以为废了我的右手就能毁了我的信仰。

    ”少丰胃部一阵绞痛。

    他想起傅司令锁骨上的伤痕,何副部长痰盂里的血丝,这些老人身上都刻着同样的历史创伤。

    “后来呢?”少丰轻声问。

    “后来?”魏老突然大笑,笑声引发一阵咳嗽,“纠错后我第一件事就是写了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挂在军事博物馆!”护士紧张地上前,魏老却摆摆手:“没事,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