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爱恨无情 > 第70章 亲人相见

第70章 亲人相见

目录
    瞻化波日桥上,一对恋人在张望等待,男的是独立师政委,也曾是省委宣传部长,女的是博巴政府一位藏族美女。

    两人在共同的战斗工作中产生感情,走到了一起。

    他们在这里迎接红二、六军团进入瞻化藏区,进入波巴政府。

    这座元末明初时,由藏族建筑大师唐通吉布承担设计的波日桥。

    是康巴地区年代久远,跨度最大的伸臂木质结构桥,素有康巴第一桥美誉,也是横跨雅砻江上唯一的藏式桥,长125米,宽3米,孔径跨度60米,由桥身、桥墩、桥亭三部分构成。

    桥墩用圆木与卵石片石相掺,外壁用圆木垒叠成墙,树藤缠结而成,不用铁钉,造型粗犷质朴。

    历经数年破旧失修,红军进入瞻化后,经常过路上桥担心行人不便,特别派人整修一新,加以维护,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红军桥”。

    成为这片土地上一处靓丽的风景,凡是红军或苏维埃干部圆满地完成任务归来,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执行任务。

    都会经过这座大桥,并在桥上停留话别,不论阳光还是月光,都会将他们的身影烙印在桥下水里面,久久不散。

     独立师政委领受了任务,要在这里迎接和欢送二六军团的战友们。

    而红总部也计划着,当两支主力红军会师之后,再度北上时也将从波日桥通过。

     师政委深知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他早早地来到了桥上,仔细查看每一个细节。

    他检查着桥板是否结实,用手轻轻摇晃,感受着它的稳固程度;他审视着扶栏,查看是否有破损的地方,以确保战友们的安全;他还观察着桥下的流水,判断是否会突然涨水,给行军带来危险;最后,他计算着桥面横排一次能够通过多少人,以便合理安排队伍的行进。

     在确认了这些情况之后,师政委的目光转向了跟他一同前来的新婚妻子。

    这位漂亮的藏族女人,身材高挑,皮肤白皙,若不是她身上那独特的藏族服饰,恐怕初次见到她的人都会误以为她是汉族女子。

     他们的结合,可以说是响应了号召,为实现民族平等、互相通婚做出了榜样。

    早在几个月前,绥靖地区成立川康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时,那里呈现出一片兴旺的景象。

    男人们欢天喜地,女人们笑语盈盈,人们娶妻结婚,好不热闹。

    当时,省委就有六名干部与藏族姑娘喜结连理。

    经组织审批,成为他这位省委宣传部长、独立二师政委的妻子的,正是站在他身边的三木顿珠。

    虽然他们是初次相见,但彼此却一见钟情,感情迅速升温,很快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师政委凝视着眼前的妻子,仿佛怎么也看不够,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如鲠在喉,不知从何说起。

    通讯员匆匆赶来报告:“政委,老母亲过来了。

    ”他急忙拉起妻子的手,说道:“走,快去见母亲。

    ”他边走边想,一家人在红军队伍中相见竟是如此艰难。

    自从他们一家九口人投身红军队伍,便再未团聚过。

    他第一次见到母亲是在两年前,那时母子二人都已知晓父亲离世的噩耗,却都选择了隐瞒,最终还是母亲将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了他。

    第二次则是在西康宝兴城。

    那天傍晚,他又一次与带着三个孩子匆匆赶路的母亲不期而遇。

    行色匆匆间,他终究没有勇气将二哥和五妹夫妇的死讯如实告知母亲。

     这次见到母亲,他心中感慨万千。

    他如今已经担任师政委一职,但眼前的场景却让他倍感压抑。

    母亲身旁站着年幼的弟弟和妹妹,妹妹年仅八岁,而母亲也已年过半百,身体状况不佳。

    当时,红军队伍正准备翻越新龙雪山,一路上铁流滚滚,战马嘶鸣,场面异常壮观。

    但在这壮观的景象背后,却是师政委内心的沉重与无奈。

     弟弟和妹妹见到师政委后,纷纷喊他三哥。

    他们焦急地告诉他:“三哥,怎么办?娘不行了,娘腿肿了,走不动了。

    ”听到这些话,师政委的心情愈发沉重。

    他深知母亲的身体状况,也明白红军北上的重要性,但面对母亲和弟妹的困境,他感到无比的痛苦和纠结。

     师政委沉重地对妹妹说:“小妹,你知道我的心情也难受。

    红军要北上,母亲身体不好,但就地安置是绝对不行的。

    可要是回家去,我们也已经无家可归了,我们的家早就没有了。

    ”这时的母亲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看着师政委。

    她似乎也知道自己无法再承受第三次翻雪山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