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奉旨当里长:百姓的明义 > 第23章 历史矫正

第23章 历史矫正 第2页

目录
    冷冷地说道:“说。

    ” 这个官员浑身一颤,连忙将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原来他在杨州的时候,也曾经亲眼目睹过杨宪为了稳定杨州,做出的一些事情,当然这些事情最大的既得利益者,自然是士绅阶层,至于最底层百姓的死活,似乎并没有被考虑进去。

     比如,放任一些土地的兼并,比如为了快速恢复生产,将一些土地拥有较少的农民直接强行变为佃农,这样也算是更加集中的种植生产。

     “哼,果然如此。

    ”老朱听完之后,冷哼一声,目光再次落在了杨宪的身上,说道:“杨宪,你在杨州的功劳不假,但是你的这功劳也害死了不少人....政绩,咱要的政绩不是建立在一些老百姓的鲜血上面,如果是这样,你们跟前元时期的那些官员,又有什么区别?” 杨宪此刻已经彻底地绝望了,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辩解不清了,只能默默地跪在那里,等待着命运的审判。

     而其他的官员们,也都用同情的目光看着他,他们知道,这一次,杨宪是真的完了。

     “臣,有本要奏....” 这个时候,刘基突然站了出来,这几天他一直在想找个什么样的机会向老朱请辞,这样直接就能够跑到唐家铺去当“出纳”了,直觉告诉他,跟着唐家铺的那小子混比跟着老朱混虽然前途没那么好,但安全啊。

     “青田先生?你想说什么?”老朱微微皱了皱眉头,这刘基不会是想这个时候跳出来给杨宪求情吧? 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老朱对于淅东一脉,也就是刘基这些人,老朱内心是不想封赏过重的,历史上也确实如此,就比如洪武三年,也就是当下今年十一月的时候,刘基仅被封为诚意伯,岁禄也就是年俸只有240石,而同为文臣功劳相差不算大的李善长,被封为韩国公,年俸达4000石,封赏之后刘基自觉待在朝廷没意思了,便再次请辞回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错,在洪武二年的时候,刘基就请辞回去过一次,当时老朱是批准了,不过这个时候老朱对李善长这个淮西文官之首已经有些不满了,这才又将刘基请了回来,算是对李善长的一种制衡。

     洪武四年,李善长推举胡惟庸当宰相,胡惟庸因为之前刘基说过他的坏话一直怀恨在心,当年刘基病重,逝世,后史有记“刘基被毒,为太祖借胡惟庸之手杀.....” 唐家铺,炼铁作坊依然还在运作,倒不是唐仨仁成了一个黑心的商人,而是溶铁炉这种东西,一旦开启,最好不要随意的中途熄火停下,重新升火再达到原来的最高温度,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唐仨仁提出了“三班倒”,也就是一天十二个时辰,每个班八个小时,如此一来新招来的两千民夫在“早稻”收割完“晚稻”种下之后,也都有了新的去处。

     还有就是水泥厂,这两个月的时间,唐家铺内基本所有唐仨仁能够想到的这个时空目前能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