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3章 张家口市《沽源县 》

第3章 张家口市《沽源县 》 第2页

目录
    沽源居幽州境北;元康六年(296年),鲜卑拓跋部居沽源。

    北魏期间,境内置御夷镇,成为重要的军事防御据点,抵御柔然,扞卫平城。

     隋时,沽源为涿郡北境,是西奚游牧地;唐为武州外境,突厥、西奚和契丹杂居,属河东道北境。

    五代始,沽源由契丹占据。

    辽时,沽源隶西京道奉圣州望云县。

     金代,分辖区为十九路,沽源隶西京路。

    天辅七年(1123年),降昌州(今九连城)为建昌县,隶桓州。

    昌州,是县境内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建置。

    明昌七年(1196年),复置昌州,领宝山县,隶抚州,沽源分属桓州和抚州。

    金代统治者对沽源十分重视,这里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也是经济繁荣的地区,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元初,沽源分属宣德府昌州和开平府;中统三年(1262年),分属隆兴路昌州和开平府;至元五年(1268年),分属隆兴路昌州和上都路桓州;皇庆元年(1312年)十月,改隆兴路为兴和路,沽源分属兴和路昌州和上都路桓州;延佑六年(1319年)闰八月,以故昌州宝山县置宝昌州,沽源分属兴和路宝昌州和上都路桓州。

    元朝时期,沽源成为重要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建立金莲川幕府,聚集了众多的文人志士和能臣武将,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这里又成为元朝皇帝巡幸两都的必经之地,建有察汗脑儿行宫,每当举行诸王朝会、开作马宴、望祭陵寝等重要活动都在这里举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洪武二年(1369年),沽源隶北平行省开平府,后废府置卫,隶北平都司;宣德五年(1430年),开平卫移卫独石口,沽源复成为北元蒙古族人的驻牧地。

    明朝时期,沽源处于边疆地区,为了防御蒙古的侵扰,明朝政府在这里设置了众多的卫所和城堡,派遣重兵屯守。

    这些军事设施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县境由东向西分属察哈尔镶白旗、察哈尔正白旗和察哈尔镶黄旗牧地,由在京蒙古都统兼管,隶理藩院典属司。

    雍正十年(1732年)设多伦诺尔理事同知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独石口理事同知厅,沽源以好来沟、石柱子、老掌沟一线为界,南北分属直隶省独石口、多伦诺尔二厅管辖。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在张家口设察哈尔都统,专管察哈尔八旗游牧和军务之事,多伦诺尔、独石口二厅属之。

    光绪七年(1881年),改多伦诺尔、独石口理事同知厅为多伦诺尔、独石口抚民同知厅,沽源分属直隶省口北道多伦诺尔、独石口二厅。

    清代,沽源成为皇家牧场基地之一,草原上的游牧文化与内地的农耕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1913年2月,裁撤独石口抚民同知厅,改为独石县,县治独石口,隶属直隶省口北道。

    1914年7月,隶察哈尔特别区兴和道。

    1915年8、9月间,因独石口城西傍沽水(白河),北近其源,更名沽源县,隶属不变。

    1919年,沽源县政府驻地由独石口迁驻小河子,隶属不变。

    1928年6月28日,隶河北省,9月17日,隶察哈尔省。

    1935年12月,沽源县境以狼尾巴山,南、北石柱子,小厂,椴木梁,东栅子一线为界,分隶察哈尔省和伪“满洲国丰宁县”。

    1936年1月22日,沽源县分隶伪“察哈尔盟”和伪“满洲国丰宁县”;1936年7月19日至1945年8月13日,沽源县分隶伪“察哈尔盟宝源县”和伪“满洲国丰宁县”。

    在这一时期,沽源经历了政权的更迭和战乱的洗礼,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反抗精神,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群众基础。

     1940年4月,随着平北抗日根据地建立,逐步建立联合县人民民主政权。

    1941年3月,西辛营乡、莲花滩乡沿坝一带隶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冀北办事处十四专署(平北)龙崇赤联合县十一区;1943年2月26日,西辛营乡、莲花滩乡沿坝一带隶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平北办事处龙崇赤联合县十一区;1944年10月,西辛营乡、莲花滩乡沿坝一带隶属晋察冀边区冀察区行署十二专署(平北)赤源联合县九区;1945年6月,成立沽源县。

    8月13日,宝昌解放,月底,成立宝源县,县治宝昌镇,11月6日,宝源县隶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察北专区(十三专区)。

    1946年4月,宝源县隶察北专区(七专区)。

    10月,宝源县隶晋察冀边区政府冀热察区行政公署察北专区。

    1946年10月17日,国民党占据沽源;1947年2月,设国民党沽源县政府,县治平定堡,隶察哈尔省。

    1947年2月,中共宝源县与张北县合并,成立张宝联合县,隶晋察冀边区冀热察区行政公署察北专区,7月联合县分开。

    1947年5月,宝源县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冀热察辽办事处冀热察行署察北专区。

    1948年9月10日,平定堡第二次解放,隶华北联合行政委员会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察北专区;12月28日,宝源县全境解放,隶华北人民政府北岳区察北专区;1949年1月15日,隶属华北人民政府察哈尔省人民政府察北专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沽源人民积极投身革命,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0年8月28日,沽源与宝昌分设,沽源县治平定堡,隶察哈尔省察北专区。

    1952年4月18日,沽源县隶华北行政委员会察哈尔省察北专区。

    1952年11月15日,撤销察哈尔省建制,沽源县隶河北省张家口专区。

    1958年9月19日,沽源县所辖行政区域并入张北县,县治张北,隶张家口专区。

    1959年5月13日,撤销张家口专区,改隶张家口市。

    1961年5月25日,恢复沽源县,县治平定堡,隶张家口专区。

    1967年12月,张家口专区更名为张家口地区,沽源县隶属之。

    1993年6月19日,实行地、市合并。

    7月1日,张家口地区与张家口市正式合并为张家口市,沽源县隶张家口市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沽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沽源的文化不断发展演变。

    这里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

    辽代时,这里为皇家出猎捺钵区,承天皇后在此建凉殿;金世宗常率群臣在此避暑狩猎,金莲川的美景令其赞叹不已,还专门下诏保护当地植被。

    元朝时期,金莲川幕府的建立,更是汇聚了众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中原的儒家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以及西域文化在此交融,为沽源文化注入了多元基因。

     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深刻地体现在沽源的民俗风情中。

    当地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沽源东路二人台”极具特色,其唱腔融合了蒙古族长调的悠扬与汉族民歌的明快,表演形式活泼诙谐,演员们通过生动的肢体语言和幽默的对白,演绎着日常生活中的故事,深受百姓喜爱。

    每逢春节、元宵等传统节日,街头巷尾都会响起二人台的曲调,热闹非凡。

     沽源的民间手工艺同样彰显着文化融合的魅力。

    蒙古族的皮雕技艺与汉族的刺绣工艺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皮具刺绣。

    匠人们在牛皮、羊皮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再辅以色彩鲜艳的丝线刺绣,制作出的钱包、皮靴、挂饰等,既保留了草原文化的粗犷豪放,又融入了农耕文化的细腻精致。

    此外,剪纸艺术在沽源也颇为盛行,心灵手巧的妇女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便能创作出栩栩如生的作品,内容涵盖了草原风光、农耕场景、神话传说等,反映着当地百姓的生活与信仰。

     在传统节庆方面,沽源既有中原地区的春节、中秋等节日习俗,又保留着浓郁的草原特色。

    比如春节期间,除了贴春联、吃饺子,当地还会举办热闹的社火表演,舞龙、舞狮队伍走街串巷,而蒙古族同胞则会穿上华丽的民族服饰,举行赛马、摔跤等传统竞技活动,不同民族共同欢庆,展现出团结和谐的氛围。

     三、必游景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馈赠 (一)自然景观 -闪电湖:闪电河自南向北奔流,在沽源境内形成了这片美丽的湖泊。

    湖面广阔,水波荡漾,远远望去,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镶嵌在草原之上。

    湖畔水草丰美,野花遍地,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草漫步。

    游客可以乘坐游船在湖中游览,感受微风拂面,欣赏两岸的自然风光;也能在湖边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