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6章 保定市《容城县》

第6章 保定市《容城县》

目录
    探秘容城:雄安之畔的千年古县 在华北平原的腹心地带,有一座承载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的小城——保定市容城县。

    它地处京津冀的核心区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容城县县域面积314平方公里,虽地域不大,却辖有5镇3乡,分别是容城镇、小里镇、南张镇、大河镇、晾马台镇、八于乡、贾光乡、平王乡,127个行政村。

    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个乡镇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一、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容城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年古县”的美誉。

    早在7000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便已有先民稳定居住。

    从境内发现的上坡新石器时期“磁山文化”“龙山文化”遗址,足以推断出当时这里的人类活动已颇具规模,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古村落。

     自秦置县以来,容城开始在华夏历史舞台上崭露头角,初名“桑丘”或“宜家”,属上谷郡。

    西汉时期,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设容城侯国,此后,容城的行政归属历经多次变迁。

    在漫长的岁月中,容城始终处于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

     唐朝时期,容城县时废时置,但治所不变,仍在容城北部的城子村。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复罢上谷郡改为易州,容城县隶属河北道易州,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改容城隶雄州。

    五代十国时期,容城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政权。

     宋朝时期,容城属雄州。

    宋辽时期,此地为宋辽对峙的前沿地带,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留下了许多关于宋辽战争与和平交往的历史故事和遗迹。

    元朝时期,容城属保定路。

    明清时期,容城属保定府,在这一时期,容城的经济、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仁人志士和文化名人,“容城三贤”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容城三贤”指的是元代学者刘因、明朝谏臣杨继盛、清初大儒孙奇逢。

    刘因天资聪颖,饱读诗书,受家学影响,对孔孟之道情有独钟,年少时便作“鸿鹄凌云志,燕雀安能知”以明其志。

    他一生着作颇丰,文学方面有《静修集》传世,收入各体诗词八百余首,在元初诗坛独树一帜。

    杨继盛自幼勤奋好学,虽家境贫寒却志向坚定,嘉靖年间以科举入仕途,官至兵部员外郎。

    他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权贵,因冒死弹劾奸相严嵩而被誉为“明代第一直臣”,其“铁肩担道义,辣手着文章”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孙奇逢生于官宦世家,常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他一生经历丰富,前期以胆识才略着称,在乱世中挺身而出,组织地方武装保卫乡里;晚年则专注于治学立说,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儒学大家,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子,对后世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国时期,1913年属范阳道,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同时废道,容城直隶属河北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容城人民积极投身抗日斗争,这片土地成为冀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胡德林、胡福才就出生于容城,他们在反抗日寇侵略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用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容城人民乃至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的解放而不懈奋斗。

     1948年秋,中共容城县委、容城县民主政府正式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容城县的行政区划也经历了一些调整。

    1958年底并入徐水县,1962年5月复置容城县。

    1982年1月,成立容城县人民政府,属河北省保定市领导。

    2017年4月,随着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容城县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所在地和众多央企、国企及重大项目疏解落地的聚集地。

     二、各乡镇简介 (一)容城镇 容城镇作为容城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县域中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交通便利,多条公路在此交汇,使得容城镇与周边乡镇以及外界的联系紧密。

    这里商业繁荣,拥有多个大型商场、超市和商业街,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容城镇的教育资源也较为丰富,有多所中小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文化方面,容城镇保存着一些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如古老的街道和民居,这些建筑风格独特,承载着容城的历史记忆。

    同时,镇上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书画展览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小里镇 小里镇位于容城县西南,距离县城9千米,南与安新县三台镇接壤,西与徐水区崔庄镇为邻,东接容城镇,北连南张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6.28千米,总面积35平方千米。

    这里的农业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农作物为主,蔬菜种植也颇具规模,大白菜、白萝卜、黄瓜、西红柿、大葱、韭菜等都是当地常见的蔬菜品种。

    畜牧业则以饲养猪、羊、家禽为主。

    工业方面,乡镇企业涵盖服装、食品加工、洗毛毛、纺梳绒、运输、建筑等多个行业,镇内的王村化纤布市场颇具规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里镇交通便利,徐水、安新、容城、小里等公路在此交汇,为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

    镇内的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也发展良好,有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门诊部(所)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镇文化站、村级文化站和各类图书室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境内的燕长城遗址位于黑龙口村,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见证了燕赵两国的历史分界线,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南张镇 南张镇位于容城县中部偏南,是一个以农业和工业共同发展的乡镇。

    农业上,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同时也注重发展特色农业,如水果种植和花卉栽培。

    工业方面,服装产业是南张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众多服装企业在这里扎根,生产的服装款式多样,质量优良,不仅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份额,还远销海外。

    南张镇的商业也较为活跃,有多个集市和农贸市场,每逢集日,周边村民都会前来采购生活用品和农产品,热闹非凡。

    镇内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道路宽敞平坦,水电供应充足,通信网络覆盖全镇。

    教育资源方面,有多所学校为孩子们提供教育服务,医疗卫生条件也在逐步改善,为居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四)大河镇 大河镇地处容城县东部,与多个乡镇相邻。

    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容城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小麦、玉米的产量稳定且品质优良。

    近年来,大河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和生态农业,建设了多个蔬菜种植基地和养殖基地,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工业上,大河镇形成了以机械制造、塑料制品、服装加工等为主的产业格局,各类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在交通方面,大河镇有多条道路与外界相连,交通便利,便于货物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

     (五)晾马台镇 晾马台镇位于容城县东北部,因境内有晾马台遗址而得名。

    晾马台遗址是商周时期的古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这里曾是古代战争时期军队晾马的地方,如今,遗址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晾马台镇的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特色农业的发展道路。

    在文化旅游方面,晾马台镇依托晾马台遗址,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

     (六)八于乡 八于乡位于容城县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全乡耕地面积广阔,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农产品资源丰富。

    近年来,八于乡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如种植葡萄、草莓等水果,发展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在工业方面,八于乡的乡镇企业以小型加工厂为主,主要从事服装加工、家具制造等行业。

    八于乡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民间艺术形式如舞龙、舞狮、高跷等在当地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都会有精彩的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看。

    乡内还保存着一些传统的民居和建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民俗风情。

     (七)贾光乡 贾光乡地处容城县西部,农业是其主导产业。

    这里的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蔬菜等作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

    贾光乡注重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在乡村建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