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邢台市《临西县 》
临西县地处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部,处于冀鲁两省交界地带,具体位于东经115°35′-115°57′,北纬36°57′-37°15′之间。
县域东隔卫运河与山东省临清市相望,北接清河县,南濒邯郸馆陶县与聊城冠县,西连邯郸邱县,是连接河北、山东两省多个市县的重要节点区域。
全县总面积542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中部一条古堤纵贯南北,将县域划分为堤上缓岗与堤下低平两种地貌类型,西部海拔在33-36米,东部海拔在28-33米,整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地面坡降为1/5000-1/6000。
全县现辖7镇2乡,分别为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老官寨镇、吕寨镇、摇鞍镇以及东枣园乡、大刘庄乡,同时设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共包含299个行政村。
截至2023年3月数据,临西县户籍人口39.7万人,常住人口32.6968万人,居民多为明代初年自山西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风土人情。
一、各乡镇概况 临西镇 临西镇作为临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区位优势显着,多条省级公路在此交汇。
镇域内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既有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建筑,也保留着传统商业街巷。
在产业布局上,以商贸服务业为核心,形成多个专业市场和商业街区,同时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工业产业。
镇内建有多个文化广场、图书馆和社区活动中心,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中小学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卫运河西岸,与山东临清隔河相望,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运商埠。
至今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期的商业建筑和古码头遗址,见证过往繁荣。
当前镇域经济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成熟,依托便捷交通条件,建设物流园区,成为区域物资集散中心。
沿运河打造生态景观带,配套休闲步道和观景平台,每逢节假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展现运河文化特色。
下堡寺镇 下堡寺镇是典型农业大镇,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作为红色文化重要承载地,四·二九烈士陵墓坐落于此,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瞻仰学习。
同时,当地民间艺术氛围浓厚,农民画创作群体活跃,作品多次在省级展览中获奖。
尖冢镇 尖冢镇以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闻名。
这里是临西空心挂面的主产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400余年,以“细如发丝、中空如竹”的特点着称,全镇从事挂面生产的家庭作坊和企业众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农业方面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蔬菜大棚和水果种植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镇内交通便利,县乡公路网络完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保障。
老官寨镇 老官寨镇是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
工业上形成以纺织、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工业园区入驻企业3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
文化领域,水波腐乳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多家腐乳生产企业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
此外,镇内保存多处明清古建筑和传统村落,通过修缮保护,逐步开发为乡村旅游景点。
吕寨镇 吕寨镇立足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全镇耕地以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为主,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
依托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打造多个农家乐和民宿项目,开发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
摇鞍镇 摇鞍镇地处县域西部,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
拥有规模化养殖场10余家,养殖品种涵盖牛、羊、猪等,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种植,粮食产量稳定。
作为红色旅游重要节点,依托四·二九烈士陵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枣园乡 东枣园乡位于县域东部,与山东接壤,以特色
县域东隔卫运河与山东省临清市相望,北接清河县,南濒邯郸馆陶县与聊城冠县,西连邯郸邱县,是连接河北、山东两省多个市县的重要节点区域。
全县总面积542平方公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中部一条古堤纵贯南北,将县域划分为堤上缓岗与堤下低平两种地貌类型,西部海拔在33-36米,东部海拔在28-33米,整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倾,地面坡降为1/5000-1/6000。
全县现辖7镇2乡,分别为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老官寨镇、吕寨镇、摇鞍镇以及东枣园乡、大刘庄乡,同时设有1个省级工业园区,共包含299个行政村。
截至2023年3月数据,临西县户籍人口39.7万人,常住人口32.6968万人,居民多为明代初年自山西迁徙而来的移民后裔,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独特风土人情。
一、各乡镇概况 临西镇 临西镇作为临西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交通区位优势显着,多条省级公路在此交汇。
镇域内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既有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写字楼等建筑,也保留着传统商业街巷。
在产业布局上,以商贸服务业为核心,形成多个专业市场和商业街区,同时依托工业园区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工业产业。
镇内建有多个文化广场、图书馆和社区活动中心,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教育资源丰富,拥有多所中小学和职业教育机构,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河西镇 河西镇位于卫运河西岸,与山东临清隔河相望,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水运商埠。
至今仍保留着部分明清时期的商业建筑和古码头遗址,见证过往繁荣。
当前镇域经济以制造业和物流业为主,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发展成熟,依托便捷交通条件,建设物流园区,成为区域物资集散中心。
沿运河打造生态景观带,配套休闲步道和观景平台,每逢节假日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展现运河文化特色。
下堡寺镇 下堡寺镇是典型农业大镇,耕地面积广阔,土壤肥沃,灌溉便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
近年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作为红色文化重要承载地,四·二九烈士陵墓坐落于此,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和学生前来瞻仰学习。
同时,当地民间艺术氛围浓厚,农民画创作群体活跃,作品多次在省级展览中获奖。
尖冢镇 尖冢镇以特色农产品和传统手工艺闻名。
这里是临西空心挂面的主产区,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传承400余年,以“细如发丝、中空如竹”的特点着称,全镇从事挂面生产的家庭作坊和企业众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农业方面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蔬菜大棚和水果种植基地,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
镇内交通便利,县乡公路网络完善,为农产品运输提供保障。
老官寨镇 老官寨镇是工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典型。
工业上形成以纺织、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工业园区入驻企业30余家,带动周边就业。
文化领域,水波腐乳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多家腐乳生产企业在传承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
此外,镇内保存多处明清古建筑和传统村落,通过修缮保护,逐步开发为乡村旅游景点。
吕寨镇 吕寨镇立足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
全镇耕地以种植绿色有机农作物为主,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和采摘园。
依托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打造多个农家乐和民宿项目,开发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产品。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获评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
摇鞍镇 摇鞍镇地处县域西部,以农牧业为主要产业。
拥有规模化养殖场10余家,养殖品种涵盖牛、羊、猪等,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和机械化种植,粮食产量稳定。
作为红色旅游重要节点,依托四·二九烈士陵墓,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红色研学课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东枣园乡 东枣园乡位于县域东部,与山东接壤,以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