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深层心理学 > 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

第二十二节 逻辑与本能

目录
    这也是我在前面说的:心理分析者并不能完全等同父母。

     细微的区别就在此处——朦胧的安全感。

     一种与生俱来的;受之父母的;无需解释的;抵抗所有悲伤与不良暗示的神奇力量。

     诚然,心理分析者的逻辑分析也能帮患者理清所有错乱的思维。

     患者也对这种严密的逻辑十分迷恋。

     这与吹嘘无关,只是患者的真实感受。

     正是对这种严密而美妙的逻辑的强烈迷恋与依赖,患者才始终放不下那些心理分析理论。

     一旦心中出现困惑,马上就要搬出心理理论。

     分析通顺后,又获得前所未有的快乐和释怀。

     如果一时理不顺,则又会产生不安与焦躁。

     他也明白:自己迟早要脱离心理分析者,回归本性。

     所以如果暂时做不到,他就会很懊恼与急躁。

     其实,他只需要明白一点:朦胧的安全感和严密美妙的逻辑,同样能够令他获得健康和快乐。

     这是健康与病态的最初临界点. 但朦胧的安全感更加有价值和意义、更加无懈可击。

     因为那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解释的。

     所以,他只需要记住并享受这种感觉就好了,而不需要特定的形式。

     当他内心的困惑时,只要记得这种朦胧的感觉能够为他解惑就足够了。

     不需要太多的逻辑和原因。

     心理分析者,其实是融合了母亲与提醒者。

     所以,患者能够从心理分析者感受前所未有的快乐和释怀——这是母性的安全感。

     但也暂时不能脱离这种逻辑解释,凡事要问个原因——这就是最初把他对母亲无意识、无理由的安全感,转换为有意识、有原因的、安全感的那个提醒者。

     他虽然有一种不可言传的本能力量,可以消除所有症状。

     但是,他仍然迷恋那种逻辑式的力量,来消除症状。

     哪个才是本质,不难看出。

     就是无意识的母性安全感。

     所以,只需要记得那种感觉和“呼吸”就行了。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些人在基本被治愈之后,特别急于想成为心理分析者,为别人排忧解难。

     似乎马上要把这种严密而美妙的逻辑呈现给别人看,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迟了还怕别人看不到。

     就像有些人急于想功成名就,急于表现自己,害怕自己被埋没,怕被人误解。

     这也是合理的。

     潜在的台词就是:他不再害怕带着“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