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快穿:是男二又怎样?照不走剧情 > 第163章 农门科举四十

第163章 农门科举四十 第2页

目录
    安排人员彻查此事,很快就揪出了虚报工程款的贪官,这种让百姓参与盐政改革的做法,很快就传遍江南,就连最偏远的渔村,都知晓朝廷这次对盐政是动了真格。

     关于盐政制度改革方面,徐景行推出了三重铁律:第一,废除盐商世袭特权,新设盐政考成法,将盐税征收与官员考核挂钩; 第二,在各州县设立官盐平价铺,由朝廷直接管控,挤压私盐的利润空间; 第三,启用民间信得过的商人参与官盐运输,每船都由百姓推选的监运使随船监督。

     徐景行这种做法,很快就遭到了江南各地方势力的暗中抵制,徐景行没跟他们硬碰,而是巧妙借势,他将改革成效整理成图文并茂的《江南盐政图册》,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京城那位可是缺钱缺得厉害,盐政改革稍见成效,就大大填补了国库的空虚,徐景行不怕得不到这位的支持,果然,看了《江南盐政图册》的皇帝陛下龙颜大悦,特批“江南盐政改革事宜,钦差大臣可行便宜之权”。

     得到这种反馈后,徐景行立刻命人将圣旨抄上数百份,命人用锣鼓开道,在江南大肆宣扬,当沛州府盐商准备联名上书,反对徐景行的改革时,围观百姓自发聚集在衙门外,口中还不忘齐齐高喊“还我平价盐”的口号,听得盐商代表脸色阴沉无比。

     半年后的冬至,这一场盐政改革至此彻底落下帷幕,往日冷清的官盐铺前,重新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手中提着白花花的优质官盐,价格要比私盐还便宜三成。

     与此同时,徐景行在沛云府运河渡口处,当众焚毁了最后一批空白私盐引,火光照亮了岸边新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皇帝御笔亲书的“利国便民”的四个大字。

     这场由徐景行发起的牵动朝野的盐政改革,终于在皇权撑腰、民心拥护下,彻底结束,为江南盐务撕开了笼罩已久的乌云,露出透亮的天光。

     在徐景行离开江南返回京城述职的最后半个月时间里,江南盐道全部竖起了新碑,白盐运销商的船队浩浩荡荡,船头插着写有官督字样的杏黄旗。

     暗处,徐景行安排的巡盐御史乔装成盐商,与各商行眼线互相监视着,而京城,户部新立的市易司里,商贾们为争夺运盐配额而争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