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明末少年 > 第236章 卫所军无战力,怪谁?

第236章 卫所军无战力,怪谁? 第2页

目录
    训练,甚至以“科敛钱财”替代操练。

    如万历年间,蓟镇士兵“惟知纳银免操,不知武艺为何物”。

     卫所军户被列为“贱籍”,与民户、匠户隔离,社会歧视严重。

    士兵“视同奴隶,婚姻不通,生计日蹙”,缺乏职业荣誉感。

     军户子弟被迫世袭为兵,有才者不得科举,有力者不得从商,导致“豪杰之士耻为军伍”。

     军户为逃避兵役,或自残肢体,或买人顶替。

    如正德年间,广东卫所“市无赖子代役,名为‘帮丁’,实则冒领粮饷”。

    顶替者多为地痞流氓,无作战能力,甚至“临阵脱逃,反劫民财”,加剧军队劣化。

     明中期后,文官集团主导军事决策,武将地位低下。

    如蓟辽总督袁崇焕杀毛文龙,反映出“以文制武”对军队指挥的破坏。

     卫所军的调遣需经兵部、督抚、总兵多重审批,“事权分散,动辄掣肘”,无法应对突发战事。

    嘉靖后,明朝将军事重心转向“九边”重镇,内地卫所被边缘化。

    如南直隶卫所“兵不习战,城不设防”。

     万历三大征后,明朝财政枯竭,卫所军“粮饷拖欠达三年以上”,士兵“鬻子卖妻,逃亡相继”。

     小冰期引发的饥荒加剧士兵哗变,如崇祯元年年陕西边军因缺饷哗变,成为明末农民起义的导火索之一。

    明中期后,募兵制逐渐取代卫所制,但卫所军未及时裁汰,形成“两套体系并行”的混乱局面。

    募兵待遇月饷一点五两,而卫所军仅零点三两,导致卫所士兵“心向募兵,厌弃卫籍”。

     卫所军未能融入火器化军事改革,仍以冷兵器为主,面对后金的“铁骑+火炮”组合,战斗力差距悬殊。

     正当皇太极在大明复地烧杀掳掠,如入无人之境,他的部下蒙古旗就收到老窝被端消息,蒙古旗的人再也无心恋战,纷纷向皇太极提出要求回援漠东蒙古,皇太极看看这次入关已经收获满满,也就同意撤兵。

     喜欢明末少年请大家收藏:()明末少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