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科技重铸天庭 > 第244章 月老系统的“红线”外交

第244章 月老系统的“红线”外交

目录
    叙利亚,阿勒颇。

     战火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断壁残垣间顽强生长着新绿。

    城市边缘,一个由联合国难民署与当地社区共同管理的临时安置点内,人头攒动,气氛却带着一种近乎麻木的疲惫。

    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尘土和绝望混杂的气息。

    这里是“信仰炸弹”袭击的重灾区之一,不同教派社区间积怨被邪术瞬间引爆的仇恨之火虽已暂时被强力压制,但留下的创伤和隔阂,如同布满裂纹的琉璃,一触即碎。

     安置点的中央空地上,支起了一顶崭新的白色帐篷,帐篷上印着一个醒目的、由古朴卦象线条构成的“伏羲”徽记,旁边是阿拉伯语和英语书写的标语:“天下一家,共御邪魔”。

    帐篷前,排起了长队。

    人们手里攥着磨损的照片、写着名字和信息的纸条,眼中交织着微弱的希冀和深沉的悲伤。

    这里是“伏羲慈善基金会”设立的“寻亲信息登记点”。

     帐篷内,气氛紧张而有序。

    几名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包括精通阿语的华夏志愿者和当地社区招募的助手)坐在简易的电脑和扫描设备前。

    主导这里的,是一位气质干练、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女性,她叫李薇,是“伏羲科技”派出的技术支援小组负责人。

    她面前的屏幕上,并非“姻缘树”那浪漫的粉红界面,而是一个经过深度定制、界面简洁肃穆的“寻亲信息比对平台”。

     “下一位。

    ”李薇的声音温和而清晰,透过翻译器传递给帐篷外。

     一位裹着褪色头巾、面容憔悴的中年妇女(法蒂玛)被志愿者搀扶着进来。

    她颤抖着双手,将一张边缘磨损、沾着泪痕的照片递到扫描仪下。

    照片上是一个笑容灿烂、约莫七八岁的男孩,背景是战前阿勒颇着名的倭马亚大清真寺。

     “我的儿子…阿巴斯…”法蒂玛的声音破碎不堪,眼泪无声滑落,“三年前…炮击…混乱…他跑丢了…有人说在土耳其的难民营见过他…有人说…呜呜…”她泣不成声,递上几张写着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相互矛盾信息的纸条。

     志愿者快速将照片高清扫描,将法蒂玛提供的信息碎片(名字、可能的失踪地点、年龄变化估算、外貌特征描述)输入系统。

    李薇专注地看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输入几个指令。

     “系统正在比对,法蒂玛女士,请稍等。

    ”李薇的声音带着安抚的力量。

    她调用的,正是“姻缘树”系统核心的“文昌星优化算法”的变体。

    这套算法最初设计的核心是深度挖掘用户兴趣、价值观、生活轨迹中的高维关联性,以极高的精度匹配灵魂伴侣。

    而现在,李薇团队对其进行了紧急改造和定向优化: 数据源替换:将“兴趣标签”替换为“离散地点关键词”(难民营、医院、边境检查站、特定社区名称)。

     特征权重调整:极大强化外貌特征(尤其是童年照片AI年龄模拟比对)、口音地域特征、关键时间节点关联的权重。

     模糊匹配与概率排序:引入战乱环境特有的信息模糊性和时间不确定性算法,对疑似匹配结果进行概率排序和关联路径推演。

     跨平台联动:在严格隐私保护协议下,有限度、匿名化地联动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难民署的部分脱敏数据库(需对方授权),扩大信息池。

     屏幕上,数据流飞快滚动。

    文昌星算法强大的关联挖掘能力开始工作,它不再寻找灵魂的契合,而是在浩如烟海、支离破碎的战乱离散信息中,寻找血缘的连线。

     几秒钟后,屏幕弹出一个提示框,伴随着一声轻微的提示音。

     【发现中概率匹配项(72.8%)】 一张略显模糊、由手机拍摄的照片出现在屏幕上。

    照片拍摄于半年前土耳其南部靠近叙利亚边境的一个非正式难民营。

    背景是杂乱的帐篷,一个瘦高的少年正低头排队领取食物。

    虽然面容因营养不良和风霜显得成熟许多,但眉宇间,尤其是那双眼睛的形状和微微上翘的嘴角,与法蒂玛提供的童年照片有着惊人的神似!照片下方附有简短的备注信息(由当时进行医疗援助的无国界医生记录):“自称阿巴斯,来自阿勒颇,寻找母亲法蒂玛,记得家旁有石榴树”。

     “是他!我的阿巴斯!我的孩子!”法蒂玛只看了一眼,就爆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整个人几乎要扑到屏幕上,枯瘦的手指颤抖着抚摸那张模糊的照片。

    三年的绝望寻找,无数次希望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