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仙侠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 第97章 作用在于大明的传承

第97章 作用在于大明的传承

目录
    “惟庸,你刚才说的那个洪武大典,我怎么觉得是个劳民伤财的东西呢?”朱元璋毫不掩饰,直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胡惟庸自然不会让朱元璋继续这样想,毕竟他还指望着通过这个职位摆脱丞相的位置。

     “陛下,您这么想也不奇怪。

     毕竟,这东西既不能生财,也不能产粮,反而耗费巨大。

     但实际上,洪武大典的真正作用在于大明的传承!” 朱元璋眉头一皱:“大明的传承?” 胡惟庸理所当然地点点头:“没错,就是大明的传承!陛下,您应该知道,由于暴元的统治,我汉家王朝的许多传承都中断了。

     无论是诗词歌赋、经史子集这些文坛瑰宝,还是农家的肥田之道、墨家的水车、耧车,兵家的战阵搏杀之道……我汉家几千年积累的传承,在暴元这百余年的摧残下,已经断了许多。

     甚至有些传承,如今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 “毕竟,一般的读书人看不起农家、墨家的东西,认为它们是奇技淫巧、邪门歪道。

     可实际上,正是这些奇技淫巧,让粮食产量提高;也正是这些奇技淫巧,让农户耕种更加方便!而这些东西,其他人不在乎,只有皇家才会在乎!因为只有皇家和农户才会想着每年多产几斗粮食,其他人,根本不在意!” 朱元璋脸色凝重地看着胡惟庸,声音有些沙哑地问道:“难道那些地方的知县、知府,他们就不在意?我记得,我可是交代过的,若是地方增产,那可是大大的政绩!” 胡惟庸轻轻挥了挥手,神色淡然。

     “陛下,您手下的臣子是什么样子,您心里难道不清楚?” “做得好,自然有功劳,可若是做不好呢?” “再说,这些技术未必能成功,风险不小,投入的钱又从哪里来?” “况且,农家的技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

    ” “若是费尽心力做到一半,人却被调走了,怎么办?” “多做多错,不做不错,当官的谁不明白这个道理?” 朱元璋听罢,长叹一声。

     他并不愚钝,也不天真。

     他深知,胡惟庸方才所言,正是官场最真实的写照。

     哪有什么为国尽忠? 不过是满腹算计罢了。

     有利可图便上,有风险便退…… 这才是官员们的真实面目。

     然而,越是如此,越显得胡大老爷的“赤诚之心”难能可贵。

     “惟庸,乱世才能看出忠臣啊!” “不过,咱还是想知道,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为何你连丞相之位都能舍弃,偏偏要干这个?” 胡惟庸明白,这已是最后一关。

     也就是所谓的“交心”时刻。

     无论双方是否真心,至少这个环节是留给彼此说些“深层次”话的。

     胡惟庸沉思片刻,微微一笑。

     “陛下,臣已不再是二十年前的年轻人了。

    ” “如今的臣,地位、名望、身份,该有的都有了。

    ” “虽然七情六欲仍在,美食、美色依旧喜欢,但比起二十年前,已少了许多冲劲。

    ” “如今,因小月儿即将成为太子妃,臣与皇家已彻底绑在一起。

    ” “即便为了自家侄女,臣也只能尽力助大明蒸蒸日上。

    ” “不过,臣也不想太累,揽权太多,索性选了这么个清闲职位。

    ” “如此一来,既帮了陛下您老朱家,也没让自己太受累,顺便还能做点小生意。

    ” 朱元璋听罢,笑眯眯地问道: “哦?惟庸还打算做点小生意?” “不知咱能否打听打听?” 胡惟庸并未打算隐瞒,或者说,他所谓的新事业,同样是为了转移朱元璋的注意力。

     “这事没什么不能说的,臣打算办一份报刊,待会儿还要请陛下赐个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