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多少年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人了 第2页
驳了现任丞相的面子。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他儿媳妇能毫无瑕疵地嫁进来。
甚至,在跟胡惟庸开口之前,朱元璋、马皇后、朱标,这三个大明最尊贵的人,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然而,偏偏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宋利看着眼前这一幕,连大气都不敢出。
老天爷,谁知道皇上暴怒之下会做出什么事来。
自己可千万别撞在枪口上。
朱元璋虽然不好对胡惟庸发火,但绝对不会在乎一个老太监的性命。
就在宋利躲在一旁,恨不得把自己缩成一团时,朱元璋略带为难地说道: “呃,惟庸啊,要不,这事儿你再考虑考虑?” “标儿虽然胖了点,但人品、学识什么的,绝对没得说。
” “你以前也当过他的老师,你应该知道的!” 显然,朱元璋误会了。
在他看来,胡惟庸这是在嫌弃他那胖儿子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是别人有这种想法,朱元璋当场就得把那人全家送上刑场。
可偏偏这人是胡惟庸。
他的老兄弟、老臣子,还是刚刚立下进献仙粮大功的胡惟庸! 胡惟庸一听朱元璋这话,心里顿时一紧。
完了完了! 如果朱元璋误以为我轻视他的儿子,这罪名可就非同小可了。
胡惟庸的头脑飞速运转,急忙开口回应。
“陛下何出此言?” “臣怎敢对太子殿下有不敬之心?” “殿下在为人处世和监国理政方面的表现,臣已观察多时。
” “故而,臣心中自有分寸。
” “方才臣婉拒侄女入皇室,实在是觉得她配不上太子殿下。
” “太子妃之位关乎大明国运,岂能儿戏?” “臣那侄女,的确难以胜任,恳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见胡惟庸坚持如此,心中已然明了。
看来,胡惟庸是真心不愿将侄女嫁入皇家。
不论内情如何,总之这件事暂时是无法推行了。
毕竟,东宫择妃并非强抢民女,总需双方情愿才行。
正如胡惟庸所言,这已非两家或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私事,而是牵涉大明江山社稷! 想到这里,朱元璋顿感头痛不已。
唉,自己也是一时糊涂。
怎就认定了胡惟庸那倔强之人的女儿呢? 这下可好,事后如何向皇后和标儿交代,还真成了麻烦事! (本章完) ------------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若谈论的是国事,无论朱元璋和胡惟庸君臣二人如何不情愿,都不得不继续。
但如今涉及的是私事,且已陷入僵局,无法继续。
这场谈话自然也就结束了。
看着胡惟庸恭敬告退的身影,朱元璋久久沉默。
良久,他目光空洞地望向前方,问道:“胡惟庸可曾为他那侄女物色过人家?” 宋利虽知朱元璋并未看向自己,仍恭敬地躬身答道。
“回皇爷,据奴婢手下探查,……” 近期,胡家那位除了陪同胡大人前往寺庙上香以及出席皇后举办的宴会外,未曾有其他外出活动。
至于胡大人本人,同样鲜少露面,未见其与他人讨论子女联姻之事。
宋利将这些信息汇报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再次陷入了沉思。
有了这些信息,他心中稍感宽慰。
原本他还担忧胡惟庸已为胡馨月物色好了人家,因而看不上自己儿子。
若果真如此,不论旧日情谊还是功勋,朱元璋都将铭记胡惟庸的过失。
然而现在看来,胡惟庸之前的言辞似乎更为可信。
正当华盖殿内寂静无声之时,通报传来:“皇上,皇后娘娘求见!” “哦?皇后?快请!” “遵命!” 马皇后步入华盖殿,环顾四周后,惊讶地问道:
而这一切,只是为了让他儿媳妇能毫无瑕疵地嫁进来。
甚至,在跟胡惟庸开口之前,朱元璋、马皇后、朱标,这三个大明最尊贵的人,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
可以说,朱元璋已经做到了他能做的一切。
然而,偏偏在最不该出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
宋利看着眼前这一幕,连大气都不敢出。
老天爷,谁知道皇上暴怒之下会做出什么事来。
自己可千万别撞在枪口上。
朱元璋虽然不好对胡惟庸发火,但绝对不会在乎一个老太监的性命。
就在宋利躲在一旁,恨不得把自己缩成一团时,朱元璋略带为难地说道: “呃,惟庸啊,要不,这事儿你再考虑考虑?” “标儿虽然胖了点,但人品、学识什么的,绝对没得说。
” “你以前也当过他的老师,你应该知道的!” 显然,朱元璋误会了。
在他看来,胡惟庸这是在嫌弃他那胖儿子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要是别人有这种想法,朱元璋当场就得把那人全家送上刑场。
可偏偏这人是胡惟庸。
他的老兄弟、老臣子,还是刚刚立下进献仙粮大功的胡惟庸! 胡惟庸一听朱元璋这话,心里顿时一紧。
完了完了! 如果朱元璋误以为我轻视他的儿子,这罪名可就非同小可了。
胡惟庸的头脑飞速运转,急忙开口回应。
“陛下何出此言?” “臣怎敢对太子殿下有不敬之心?” “殿下在为人处世和监国理政方面的表现,臣已观察多时。
” “故而,臣心中自有分寸。
” “方才臣婉拒侄女入皇室,实在是觉得她配不上太子殿下。
” “太子妃之位关乎大明国运,岂能儿戏?” “臣那侄女,的确难以胜任,恳请陛下明察!” 朱元璋见胡惟庸坚持如此,心中已然明了。
看来,胡惟庸是真心不愿将侄女嫁入皇家。
不论内情如何,总之这件事暂时是无法推行了。
毕竟,东宫择妃并非强抢民女,总需双方情愿才行。
正如胡惟庸所言,这已非两家或两个年轻人之间的私事,而是牵涉大明江山社稷! 想到这里,朱元璋顿感头痛不已。
唉,自己也是一时糊涂。
怎就认定了胡惟庸那倔强之人的女儿呢? 这下可好,事后如何向皇后和标儿交代,还真成了麻烦事! (本章完) ------------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
若谈论的是国事,无论朱元璋和胡惟庸君臣二人如何不情愿,都不得不继续。
但如今涉及的是私事,且已陷入僵局,无法继续。
这场谈话自然也就结束了。
看着胡惟庸恭敬告退的身影,朱元璋久久沉默。
良久,他目光空洞地望向前方,问道:“胡惟庸可曾为他那侄女物色过人家?” 宋利虽知朱元璋并未看向自己,仍恭敬地躬身答道。
“回皇爷,据奴婢手下探查,……” 近期,胡家那位除了陪同胡大人前往寺庙上香以及出席皇后举办的宴会外,未曾有其他外出活动。
至于胡大人本人,同样鲜少露面,未见其与他人讨论子女联姻之事。
宋利将这些信息汇报给朱元璋后,朱元璋再次陷入了沉思。
有了这些信息,他心中稍感宽慰。
原本他还担忧胡惟庸已为胡馨月物色好了人家,因而看不上自己儿子。
若果真如此,不论旧日情谊还是功勋,朱元璋都将铭记胡惟庸的过失。
然而现在看来,胡惟庸之前的言辞似乎更为可信。
正当华盖殿内寂静无声之时,通报传来:“皇上,皇后娘娘求见!” “哦?皇后?快请!” “遵命!” 马皇后步入华盖殿,环顾四周后,惊讶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