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新生1970 > 第49章 雾都雾都

第49章 雾都雾都

目录
    伦敦:雾都的明暗诗篇 一、查令十字街的文字密语 1971年6月的伦敦浸在铅灰色的雾里,王世杰跟着Lila踩过查令十字街84号的门槛,旧书堆的霉味混着皮革香扑面而来。

    “1965年在这里买过《夜莺颂》,”她的指尖抚过济慈诗集的烫金封面,书页间掉出张泛黄的书单,“店主弗兰克说,这是最后一本带作者批注的初版。

    ”雾气从菱形窗格渗进来,在她睫毛上凝成细小的水珠,像极了她描述过的“云端的冰晶”。

     Foyles书店的旋转楼梯在头顶盘成漩涡,Lila忽然停在“航空文学”书架前——某本《消失的地平线》扉页上,用铅笔写着“致Lila,愿你的云朵永不落雨”。

    “这是1968年芝加哥机组送我的离职礼物,”她的声音被二楼传来的翻书声揉碎,“那时我总说,每个空姐都是现实世界的彼得·潘。

    ” 二、泰晤士河上的流动时光 午后的雾渐渐退成薄纱,Lila拽着王世杰跳上威斯敏斯特码头的游船。

    大本钟的钟声震落塔尖的雨珠,她的风衣腰带在风中猎猎作响:“1970年跨年,我在伦敦眼上看见整个城市的烟火,”她指着对岸的碎片大厦,当年还是片空地,“烟火映在泰晤士河面上,像打碎了一整箱星星。

    ” 游船经过莎士比亚环球剧院时,甲板上的风突然挟来海的气息。

    Lila摸出在巴黎买的铸铁铃铛,对着河面轻摇——钟声混着海鸥的长鸣,惊起一群绿头鸭。

    “听,”她将铃铛贴在他耳边,“这是塞纳河与泰晤士河的对话。

    ”王世杰望着她被雾气润白的侧脸,想起她曾在信里画过的伦敦:双层巴士、红色电话亭、以及永远带着雨意的天空。

     三、博罗市场的味觉记忆 暮色浸透南岸时,博罗市场的煤气灯次第亮起。

    Lila蹲在卖康沃尔馅饼的摊位前,鼻尖沾着面粉:“1966年飞伦敦,副机长带我来这里,说‘真正的伦敦藏在菜市场的洋葱味里’。

    ”她执意要加双倍的麦芽醋,看酱汁渗进金黄的酥皮:“那时我觉得这味道像极了芝加哥的酸黄瓜,现在却尝出了海雾的咸。

    ” 隔壁摊的老爷爷往她手里塞了颗甘草糖:“姑娘,你的眼睛像我家阁楼上的旧望远镜。

    ”Lila笑着剥开糖纸,忽然从帆布包翻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香港的陈皮、罗马的薰衣草、巴黎的咖啡豆,此刻又添了把博罗市场的迷迭香。

    “这是我的‘环球香料盒’,”她晃了晃盒子,“等集齐十个城市,就能召唤出最香的梦。

    ” 四、诺丁山的色彩狂想 诺丁山的彩虹房子在午夜亮着暖黄的灯,Lila停在某家蓝色门前,指尖抚过门牌号“28”——那是她第一次独自飞伦敦的年龄。

    “1969年在这租过阁楼,”她望着爬满常春藤的窗台,“屋顶有个天窗,雨天能看见雨水在玻璃上赛跑,像极了驾驶舱的雨刷器。

    ” 古董店的橱窗里,一顶褪色的空姐帽静静躺在丝绒垫上。

    Lila推开门,店主忽然用英语惊呼:“哦,这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