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更121〕沪上人家(年代) 作者:骊偃 > 第11章

第11章 第2页

目录
    工三个月就有那么大的盈利,又岂是我能守得住的。

    ” 沈瑜之无言。

     1967年4月,他和褚辰、蒋济安高中毕业,怀着一腔热血,和黄浦区、静安区的一千多名学生,乘专列,远赴贵州来插队落户。

     那时谁会想到寨子里的生活条件会这么苦! 住的是阴暗潮湿的泥墙茅草屋,小小的窗户见不到几缕阳光,梅雨季,屋角、床下长蘑菇,被褥潮的身上起疹子。

     吃的是夹生饭、没油的水煮菜。

     每天从早忙到晚,爬山涉水、犁田割秧青、上肥除草、砍坡烧荒、收割打谷、伐木修房盖屋、挖旱田犁水田、舂谷、挖煤,一年到头合计一算,一天收入不到两毛二。

     后来,思想慢慢松动,政策放宽。

     1970年工农兵大学第一年招生,一路过关崭将走到最后的褚辰,转头成了黑五类,早早被刷下来的蒋济安却拿着通知书去了贵州大学读书,毕业后进了市文化局工作。

     第二年,他招工进县农局业,成了一名技术员。

     褚辰则因为家庭问题,面对机遇,一次次被捋下。

     他忘不了,72年,他回月湖寨看褚辰他的模样,像被风吹雨打,顶不住重压的高梁,缩着肩,佝偻着背,长长的头发遮了眼,惯常爱笑的瑞风形桃花眼里没了光,黑沉沉的阴郁,浓的化不开。

    那时,他真担心,褚辰会折在那小小的月亮湾大队。

     再有消息就是褚辰抱着几瓶水果罐头和辣酱,代表大队找供销社、收购站、各事业单位推销,拿到批条后,立马回寨带领月亮湾大队的社员们去后山砍毛竹彼时造纸厂正急需原材料。

     钱一到帐,褚辰便带人收购辣椒、生姜大蒜、豆豉、花生……筹建属于他们月亮湾大队的食品加工厂。

     食品厂还没兴建起来,他们借用大队仓库生产的辣酱就已经辅遍了全县十几家供销社,附近几个县收购站的主任更是守在大队里要货。

    后来不知怎地机器、材料、建厂的砖瓦水泥和月亮湾大队的十几名职工一起搬到了县里,褚辰则被张成文调去了供销社,成了一名天天往山沟沟里跑的小职员,拿的是供销社最低等的工资,每月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