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 > 云麓词心录:白云着 > 第94章 江渚寻诗

第94章 江渚寻诗 第2页

目录
    极了《快雪时晴帖》的墨色氤氲。

    煜明摸出随身携带的青铜镇纸,镇纸上“松风水月”四字与碑刻的“江天”二字遥相呼应,老陈忽然轻笑:“当年乾隆下江南,把江山写成御笔,如今我们把江雾拓成诗稿,倒也算得‘各领风骚’了。

    ”说话间,一只蝴蝶忽然停在“览”字的最后一钩上,翅膀开合处,竟让这道笔画有了“吴带当风”的飘逸。

     三、芦苇荡里的平仄课 午后的江风掀开焦山渡口的芦苇帘,老陈的草帽被吹向江心,他却不慌不忙,指着随波起伏的草帽:“你看,那顶‘松涛’帽,像不像《诗经》里‘泛彼柏舟’的注脚?”煜明笑着摇头,想起去年在白洋淀,老陈的折扇掉进芦苇丛,他竟说“折扇是文字游进了芦苇迷宫”,最后两人在苇荡里找了半个时辰,却发现扇面被蜻蜓当作了停舟的码头。

     行至“别峰庵”前,老陈忽然蹲下身,拨弄着岸边的芦苇:“你记不记得,启功先生说‘芦苇是大地的行草’?你看这茎秆的斜度,分明是《书谱》里‘一搨直下’的起笔,而穗子的摆动,又暗合‘屋漏痕’的笔意。

    ”他忽然摘下一片苇叶,放在唇边吹响,不成调的哨音惊起栖息的水鸟,翅尖划过水面时,竟在江面上写出类似《兰亭序》“流觞”的波纹。

     在“万佛塔”的阴影里,老陈摸出个铁皮盒,里面装着焦山行宫的残砖——那是他们清晨在滩涂上捡的。

    砖面上的绳纹与印模,此刻正被夕阳镀上金边,像极了汉隶“石门颂”的稚拙。

    “当年林则徐在这儿写‘海纳百川’,用的怕是这江风作笔,潮水当墨。

    ”煜明话音未落,老陈已在笔记本上记下:“苇叶为笔,江滩作纸,潮声是未干的墨——可入《词心录》。

    ” 四、江月诗痕里的对仗 暮鼓声从定慧寺传来时,老陈正在渡口测算江潮的平仄。

    “你听,这潮声的起伏,该有《广陵散》的激昂吧?”煜明摸着码头的系缆石,石面上的凹痕竟与《石鼓文》的字形暗合——那是千年来无数舟楫刻下的“标点”。

    忽然想起三十年前,他们在嘉陵江边守夜,老陈用竹竿测量水位,说“每道水纹都是江的诗行”,而煜明拍下的星空,恰好在水面碎成《千字文》的残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夜宿江楼时,老陈借着月光临摹《瘗鹤铭》,煜明则整理着白天捡的碎瓷片。

    忽然,老陈指着窗外:“快看!江心的月影,多像《中秋帖》的‘一笔书’。

    ”但见那轮圆月浸在江水里,被波浪揉成无数个“月”字,恰似米芾“八面出锋”的笔法。

    煜明摸出父亲留下的老砚台,倒了些焦山泉水,墨香混着江风,在案头织成半阙《水调歌头》。

     “还记得吗?那年在采石矶,我们对着‘李白捉月’的传说争论整夜。

    ”老陈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