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章 秋峡寻幽悟词心 第2页
抄诗,忽念太行松涛,盼与兄共听”。
此刻山风掠过耳畔,果然有松针相击的沙沙声,混着远处山溪潺潺,倒像是天地在和唱他们的诗行。
三、秋径寻幽:木栏处的清谈 转过栈道,眼前忽现一条石径,两侧古木参天,虬结的树根如老龙吐信,将石阶咬出深浅不一的痕印。
云舟忽然驻足,指着前方树影间隙里露出的一角飞檐:“你看那处绮楼,可是应了你的‘木栏轻倚通幽处,翠色相携映绮楼’?”昱明这才注意到,石径右侧木栏外,一丛翠竹正与远处朱楼相映,竹影在栏板上摇曳,倒像是给雕花纹饰添了几分灵动。
两人在木栏边坐下,云舟从竹篓里取出陶壶斟茶。
茶汤在粗陶盏里荡开,映着头顶漏下的光斑,竟似揉碎了满林秋色。
昱明望着石径蜿蜒处,见几簇野菊在岩缝里绽放,忽然想起《太行秋径》里的句子:“古树撑天枝叶茂,巉岩叠影岁华留。
”指尖摩挲着栏板上的青苔,忽觉这山径的每一道弯、每一块石,都是岁月亲手写下的诗行,而他们此刻的脚步,正是在为这些诗行标点断句。
“那年在姑苏,你带我走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云舟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落在石阶上的红叶,“你说‘石板路的坑洼,是时光给行人的印章’。
如今走在这秋径上,倒觉得每片落叶、每声鸟鸣,都是山水给诗心的馈赠。
”他望向远处层叠的巉岩,阳光正从岩隙间斜切而下,在石阶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条纹,“就像你诗里的‘翠色相携映绮楼’,这‘相携’二字,何尝不是人与自然的默契?” 四、飞瀑观潮:水帘后的真意 行至峡谷深处,忽闻雷声隐隐。
转过一丛巨柏,只见一道飞瀑从数十丈高的崖顶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万千雪沫,水雾弥漫间,竟似给峡谷蒙上一层素纱。
昱明望着飞瀑下的深潭,水色澄碧如翡翠,潭边石径凌波而过,恍若通向仙境的玉带。
“好个‘飞泉直下响如雷’!”云舟的声音在轰鸣中显得格外清亮,他指着瀑布中段突出的岩石,“你看那处危岩,倒像是天然的诗案,难怪你要写‘危岩峭立千层影,碧水澄流万缕辉’。
”说着竟从怀中取出一本《水经注》,翻到“河水”篇,对着飞瀑朗声道:“‘悬流飞瀑,实为奇观。
’郦道元若见此景,怕是要再添一段妙笔。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水雾沾湿了昱明的衣襟,他却浑然不觉。
望着飞瀑如帘幕般垂落,忽然想起去年在雁荡山观瀑,云舟曾说:“瀑布是山的诗,跌落时碎成千万句,却让听的人得了满心清响。
”此刻见这“水帘挂壁绕烟扉”的景象,更觉诗与景原是一体——那飞溅的水珠是文字的韵脚,那轰鸣的涛声是诗行的平仄,而他们站在瀑前的身影,正是这山水诗篇里最淡的那笔留白
此刻山风掠过耳畔,果然有松针相击的沙沙声,混着远处山溪潺潺,倒像是天地在和唱他们的诗行。
三、秋径寻幽:木栏处的清谈 转过栈道,眼前忽现一条石径,两侧古木参天,虬结的树根如老龙吐信,将石阶咬出深浅不一的痕印。
云舟忽然驻足,指着前方树影间隙里露出的一角飞檐:“你看那处绮楼,可是应了你的‘木栏轻倚通幽处,翠色相携映绮楼’?”昱明这才注意到,石径右侧木栏外,一丛翠竹正与远处朱楼相映,竹影在栏板上摇曳,倒像是给雕花纹饰添了几分灵动。
两人在木栏边坐下,云舟从竹篓里取出陶壶斟茶。
茶汤在粗陶盏里荡开,映着头顶漏下的光斑,竟似揉碎了满林秋色。
昱明望着石径蜿蜒处,见几簇野菊在岩缝里绽放,忽然想起《太行秋径》里的句子:“古树撑天枝叶茂,巉岩叠影岁华留。
”指尖摩挲着栏板上的青苔,忽觉这山径的每一道弯、每一块石,都是岁月亲手写下的诗行,而他们此刻的脚步,正是在为这些诗行标点断句。
“那年在姑苏,你带我走山塘街的青石板路,”云舟忽然开口,声音轻得像落在石阶上的红叶,“你说‘石板路的坑洼,是时光给行人的印章’。
如今走在这秋径上,倒觉得每片落叶、每声鸟鸣,都是山水给诗心的馈赠。
”他望向远处层叠的巉岩,阳光正从岩隙间斜切而下,在石阶上投下明暗相间的条纹,“就像你诗里的‘翠色相携映绮楼’,这‘相携’二字,何尝不是人与自然的默契?” 四、飞瀑观潮:水帘后的真意 行至峡谷深处,忽闻雷声隐隐。
转过一丛巨柏,只见一道飞瀑从数十丈高的崖顶倾泻而下,撞击在岩石上激起万千雪沫,水雾弥漫间,竟似给峡谷蒙上一层素纱。
昱明望着飞瀑下的深潭,水色澄碧如翡翠,潭边石径凌波而过,恍若通向仙境的玉带。
“好个‘飞泉直下响如雷’!”云舟的声音在轰鸣中显得格外清亮,他指着瀑布中段突出的岩石,“你看那处危岩,倒像是天然的诗案,难怪你要写‘危岩峭立千层影,碧水澄流万缕辉’。
”说着竟从怀中取出一本《水经注》,翻到“河水”篇,对着飞瀑朗声道:“‘悬流飞瀑,实为奇观。
’郦道元若见此景,怕是要再添一段妙笔。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水雾沾湿了昱明的衣襟,他却浑然不觉。
望着飞瀑如帘幕般垂落,忽然想起去年在雁荡山观瀑,云舟曾说:“瀑布是山的诗,跌落时碎成千万句,却让听的人得了满心清响。
”此刻见这“水帘挂壁绕烟扉”的景象,更觉诗与景原是一体——那飞溅的水珠是文字的韵脚,那轰鸣的涛声是诗行的平仄,而他们站在瀑前的身影,正是这山水诗篇里最淡的那笔留白